2、礼义廉耻先生今天不上班
一个人生大半时间靠卖画为生的艺术家,时不时发表一些蔑视权贵的时髦言论,他假装忘了这些权贵就是他的大客户、大买家,没有他们,郑板桥基本上就是nothing。
那个时候,没有铂金包、迈巴赫和梵克雅宝,有钱人往往用名贵书画来彰显自己与穷鬼的差异。而很多艺术家被当成二奶、家妓一样养来充门面。有钱人的标志就是,不用去美术馆,因为家里的墙壁上24小时滚动搞画展,还可以随时请艺术家现场作画;也不用去夜总会,因为家里就有“天上人间”。
郑板桥一开始是看不起装饰性艺术家这种“下流”角色的,人家和所有传统知识分子一样,志向远大,希望学而优则仕。但天资和运气的双重局限,让他“沦为”打工阶层,离开老家江苏兴化,去豪华大都市扬州寻找生存机会。
当时的扬州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的深圳。全国青年都携带淘金梦和发达梦集中在这里,排队等待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晕。郑板桥也不例外。对于文艺青年而言,官府入幕、书院任教或者当豪门清客,都是不错的职业规划,可惜郑板桥一无显赫背景,二无高学历,三无出色技艺,重点是长得还丑,只好寄住在天宁寺愤世嫉俗。幸好结识了混得不错的同乡-宫廷画家李鱓,又认识了同性恋画家金农,跟着他们出入于茶社青楼,在艺术圈好歹混了个脸熟。
一件颇具疑点的事情是,几年之后,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一个安徽商人程羽宸,自称是郑板桥的铁杆粉丝,脑袋被门夹了,豪赠他黄金千两,为偶像一洗穷愁。千两黄金是个什么概念?郑板桥名气最大时,画一幅扇面才赚碎银5钱。郑板桥真是走了狗屎运,发了这笔横财,精心备考,以44岁高龄中了进士。这下总能有个一官半职了吧?NO!关系没打通。郑板桥采取了两种上位路线:第一,当你一无所有时,必须摆出摇滚范儿,表演自己看不惯这世界;第二,找高官引荐,以期谋个官职。他写了大把谄媚之作,比如《上江南大方伯晏老夫子》《谢大中丞尹年伯赠帛》《读昌黎上宰相书因呈执政》《送都转运卢公四首》……最牛逼的地方在于,郑板桥讴歌权贵时,不吝动用世上最重磅的褒义词。为求得江浙政商领袖人物卢见曾的青睐,郑板桥把这个被袁枚称做“卢矮子”的官场文艺爱好者比作李白、杜甫、王昌龄三大家,还嫌感情色彩不够浓烈,继续对卢的家族作出无边无际的盛赞,最后以退为进,自称“吹嘘更不劳前辈,从此江南一顽梗”,可谓机关算尽。可惜这种肉麻吹捧的文章卢矮子见得多了,加上卢自己也卷入一场大型政治风波,无暇顾及郑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