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危亡之中(2)

清华外文系主任吴宓,30年代初和学生谈心,曾经大为慨叹,说当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老一辈首推陈寅恪,年轻一辈首推钱钟书,他们是“人中之龙”。

1932年,杨绛放弃了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考取清华外文系研究生。这一舍一得,注定了一段姻缘。在清华外文系,杨绛结识了3年级本科生钱钟书。这位一辈子恃才凌傲的大才子,竟与杨绛一见如故,隔三差五约她写诗,他把相思情,比作蛇入深草,蜿蜓动荡,却捉摸不定。

钱钟书毕业时,清华有意挽留他读硕士,被他谢绝。当时,学潮屡屡,清华几乎无法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际上,钱钟书不属于以身纾难的斗士,但无数家破人亡的故事,不可能不郁结在他惆怅的心里。在他和杨绛的婚礼上,人们见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杨荫榆,她是杨绛的三姑,因为反对学生抗日示威,被鲁迅痛骂,直指为汉奸,具有荼毒心肠。全面抗战爆发后,杨荫榆拒绝与日本合作,时常去日军司令部抗议日本暴行,杨荫榆用日语怒斥他们,最终被推入河中射杀。

“一·二九”学潮前夕,钱钟书带着从清华肄业伴读的杨绛,告别动荡不安的祖国,去英国牛津深造。他们乘船离国的一段,化作《围城》开篇的一章。但同样是出国留学,乔冠华和钱钟书截然不同,乔冠华洋溢着革命激情。

1935年,清华哲学系毕业生乔冠华,经金岳霖教授推荐,远赴德国。两年后,乔冠华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金岳霖写信请他来西南联大教书,但乔冠华已决定作别学者生涯,以笔为枪,鞭挞法西斯。为此,他与清华哲学系同学胡乔木,并称“南北二乔”。

中学时代的韦君宜,在日本度暑假,两年后,她也汇入了清华哲学系。

在同学们的催促下,这位见了男生连话都不敢讲的女孩子,稀里糊涂地加入了“清华现代座谈会”,与老气横秋的中文系学生蒋南翔一起,编入哲学组。那时候,韦君宜还不知道,蒋南翔是共产党。他告诉女同学,中国红军已经渡过黄河,如果跟日本人打起来,苏联红军可以把拖拉机统统改成坦克,来支援中国。

1933年早春,日军攻打古北口长城。清华工学院院长顾毓秀教授,先是为张学良赶制出8000个防毒面具,随后又为傅作义赶制出10000个。1935年,清华航空工程教授王士倬设计的实验风洞,秘密竣工,这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个飞机风洞,也是蒋介石厉兵秣马的一个组成部分。为赢得秘密军工建设的时间,蒋介石决计委曲求全,放弃华北的部分驻防。

那个时候,清华是唯一一个对中日战事表现出远见卓识的学校。它果断停建了规模庞大的文学院大楼和法学院大楼,节省下来的40万元基建款,转投长沙,在岳麓山秘密购买土地,筹建清华分校,作为华北战事爆发后的退路。可以这么说,没有清华这一步,两年后清华、北大、南开合组“长沙临时大学”,不会有落脚之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