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清华园(1)

1909年夏天,清朝外交部在这里设置“游美学务处”,向美国派遣留学生。就在这年深秋,47位少年远渡重洋,后来,工字厅扩展成赫赫有名的清华大学。

在中国,无论对官员学者,还是对车夫小贩,清华都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在它的早年,它是国运衰败中的希望,是一个梦想,一个中国人为之动情的故事。如果说圣彼得堡起源于一顶帐篷,清华大学的起源,就是工字厅。彼得大帝坐在帐篷里开拓了一座俄国名城,清华大学从工字厅开始,奋斗成中华名校。

清华工字厅,它的大小房间有多少,不容易说清楚。如果从天上看,它的主体,是一条竖着的游廊,前后两排横着的房子连接在了一起,组成一个“工”字,所以人们称它为“工字厅”。1909年夏天,清朝外交部在这里设置“游美学务处”,向美国派遣留学生。就在这年深秋,47位少年远渡重洋,后来,工字厅扩展成赫赫有名的清华大学。

工字厅西行一公里,是圆明园。清朝六代皇帝曾在那里生活。

两百多年前,乾隆圣驾君临,转道工字厅后厦,发现这里山林变幻,环拢一泓清水,绿树点点,簇拥着古屋。这不禁让他想起晋朝诗人谢潉的诗句“寒裳顺兰芷”,“水木湛清华”,于是他抬起御笔,题写了“水木清华”四字。

后来,道光皇帝把工字厅以西,赐给四儿子咸丰,取名“近春园”,工字厅赐给了五儿子奕琮。等咸丰做了皇帝,他便借用乾隆爷的题词,把弟弟的工字厅,命名为“清华园”。但咸丰兄弟都没想到,后来英法联军竟然兵临城下,还烧了圆明园南门外的政府办事处。1860年10月7日,海淀农民成群结队,打劫圆明园。12天后,英国驻华全权特使额尔金下令,焚毁圆明园,迫使清朝低头。浓烟飘向京城,仿佛黑云压城,整个天空看起来,很像是持续很长时间的日全食。

大火一直烧过近春园,接近清华园时,渐渐熄灭。于是,清华园躲过一劫,它依然是乾隆笔下的“水木清华”。

20世纪的第一年,洋人们护卫驻华使馆,组成“八国使馆卫队”,打进北京。惇勤亲王的两个儿子载漪和载濂气不过,便把义和团招进清华园,设坛举事。事后,一个被撤职查办,一个重罪发配新疆。惇勤亲王留下的清华园,也被慈禧没收,陷入荒芜。

这一年是庚子年,战败赔偿,便叫“庚子赔款”。正是这笔苦涩赔款的一部分,造就了日后的清华。美国人把多要去的赔款退还中国,相当于现在的2亿美元,要清朝外交部设立“留美培训学校”。

1909年,630名青年,走进史家胡同深深的巷子,参加留美庚款考试,其中47人脱颖而出,成为第一批清华留美学生。后来成为清华唯一一位终身校长的梅贻琦,也在其中。那时,他风华正茂,只有21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