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幸遇先生蔡(1)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但只学习儒家经典,而且不招收七品以下官员的子弟。直到戊戌变法,为了宣扬新知,改革派创建“京师大学堂”,这才有了新的最高学府。改革派领袖梁启超,代表军机处和总理府,草拟了一份办学章程,明文规定“中西并用”,而且专门设置了西语系。

1902年,在慈禧和管学大臣支持下,京师大学堂恢复运行,清朝政府每年拨发20万两白银,其余费用由各省分摊,各省保送学生入学,要为他们治装,出路费,提供全额奖学金。总之,衣食住行全是公费,毕业相当于科举进士。当然,在学习西学的同时,他们必须尊孔读经。

不过,京师大学堂毕竟是改革的产物,学生们自认为应该继承太学传统,以天下兴亡为己任。1903年,俄国对东北提出领土要求。京师大学堂学生不顾高压,集会抗议,组织“抗俄铁血会”。他们要学古代太学生,“伏阙上书”,这便是北大历史上第一次学潮。从此以后,北大总是跟政治风潮密不可分。

第二年,京师大学堂派出第一批留学生。1905年,国子监和科举制度寿终正寝,京师大学堂完完整整成为晚清唯一的最高学府,下分文、法、理、工、农、商、医7个学院。此外,它还负责管理其他学校,编译教科书,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普通大学。

京师大学堂出过不少大名鼎鼎的人物,比如说,植物分类学在中国的奠基人胡先骕博士,还有司法部长张耀曾教授。不过,总的来说,京师大学堂还是国子监的变种继承。许多学生是八旗贵族,每个学生带一个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那时上体育课,老师要给学生先鞠一个躬,喊一声“老爷”,然后再恭恭敬敬地喊,“老爷,向左转”,“老爷,向右转”!

除了校政陈腐,经费不足也是大问题。严复当校长的时候,教育部以缺少经费和管理不善为由,建议停办北大。年近六十岁的严复四处奔走,筹措资金,北大才得以维持。

严复对北大进行了初步改革,废除尊孔读经。不过,蔡元培执掌北大之前,北大并不是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中心,而是学生们升官发财的一截梯子。蔡元培的贡献在于,他把改革不彻底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大学。每年,它都通过择优录取的方式,获得合理的求学者。如今这种勤学苦读的场面,早在80年前,就已经形成,这正是蔡元培校长苦心经营的。

当年北京人曾经调侃,说常常光顾八大胡同的,大多是“两院一堂”的人。“八大胡同”是老北京的红灯区,“两院”指的是民国参众两院,“一堂”指的就是京师大学堂!

——历史学家顾颉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