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

  

“开眼看世界”的发生首先必须冲破传统天朝观念的束缚。长期以来,官僚士大夫自视中国为“天朝上国”,恪守夷夏之别的古训。清政府闭关锁国,朝野大臣闭塞愚昧。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不仅目睹了坚船利炮的威力,亦感受到战后沿海地区西方势力渗透带来的威胁,并充分认识到“悉夷情”的重要性。于是他们开始冲破夷夏大防观念,重新认识前来叩门的西方列强,并进一步探索中西方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寻求“制夷”、“筹远”的良策。在长期闭关自守、昧于外情的形势下,他们不约而同地把这种探求首先集中于对外部世界的研究和介绍上,编撰了一批介绍外部世界史地和各国社会情况的著作,掀起了一股研究边疆和世界史地的新风气。

最早着手系统介绍域外史地的当推林则徐。他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左右,为了了解外人对禁烟问题及中外交涉的动向,组织力量在广州翻译有关的外文资料,编成《四洲志》。书中对世界各大洲都有涉及,已初步勾勒出整个世界的轮廓。《四洲志》在闭塞已久的社会中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大势的窗户,被后人推崇为“新地志之嚆矢”。之后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姚莹的《康纪行》、梁廷楠的《海国四说》等探索世界奥妙的著作相继问世。特别是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以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被梁启超称为对外政策的“三大主义”,它支配中国近代追求新知识的士大夫的意识达半个世纪以上。

封建士大夫的著作,相当完整地展示了世界大势,从而提供了一个关于世界的新概念。鸦片战争后有关世界史地的著作,较为完整地介绍了世界的概况。他们吸收和运用近代西方地理科学知识,以五大洲、四大洋来划分当时的世界,对南北极、经纬度都有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书中广泛地使用了世界地图,如《海国图志》共收地图77幅,分地球全图、各洲图、各国图、沿革图等,《瀛环志略》有图42幅。地图虽然还十分简陋,但能使人们对世界有直观的了解。各书的书写也比较认真、严肃,没有荒诞不经的传说和渲染夸张的猎奇,而是用主要的篇幅介绍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风土人情、政事、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

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介绍,是封建士大夫的著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介绍世界史地的著作的问世,使中国人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人们的注意力从人、武器转向社会。从纵的方面看,这些著作涉及了自古希腊、罗马社会至当时的欧洲社会的沿革;从横的方面看,这些著作介绍了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政治制度、司法程序、军事力量、贸易税收、文化教育、宗教风俗、技艺用器等。这些著作对西方文明的介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商贾为本计”的经济制度,一是国事取决于“公议”的政治制度。他们认识到,欧美列强普遍地以商业作为国本,与中国以农立国不同,这些国家的富裕和强盛有赖于贸易和税收。这虽谈不上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本质认识,但它客观地描述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运作的表面形态,给后人以直接或间接的启示。这些著作对西方政事的介绍,包括议会制度、选举制度、立宪制度等,涉及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些主要方面。对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著作者们都颇为赞赏,且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然而,这些著作在介绍和描述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时,始终把它作为一个客体来对待,在他们的思想中,还没有想到需要将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进行比较,更没有想到应该在哪些方面向西方学习。尽管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的见解,但他所“师”的只是水战火器和练兵制器等。况且师夷论者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注意,犹如一粒石子投入一潭死水,刚泛起几朵浪花,便又归于沉寂。

介绍世界史地的著作的问世,开辟了中国人认识近代世界的最初道路,标志着“开眼看世界”思想的形成。“开眼看世界”思想的出现,反映了中国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开始扭转,表明了中国人对待世界知识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寻,是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