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的场所。在清末时期,有清国留学生会馆;民国以后,有中国留日基督教青年会馆(简称中华青年会,又称青年会)。
清国留学生会馆在1902年建成[1]。在这个会馆出现以前,初期的留学生有所谓“励志会”的组织。该会会员有范源廉、曹汝霖、蔡锷、章宗祥等,都是留学生的领袖。其后,以这些人为首脑,并得驻日公使及其他方面的协助,留学生会馆遂告产生。馆址在神田区骏河台铃木町18番地(现在的骏河台2丁目3番地)。沿着从水道桥车站向御茶之水车站的沟渠的内侧山坡(皂荚坂)的顶部,隔着沟渠可望见本乡一带的人家。在皂荚坂的那边,又可见到小石川,牛込方面的人家,正对着的是九段台地。日语教师松本龟次郎描述如次:那座建筑物有两层高,正面至少有5间(30尺)之宽。纵深我想是在8至10间之间。正中有走廊通过。楼下设接待室、会议室、事务室等多种房间,二楼则是教室。“在这座建筑物之旁,另有一户门牌细小的家。住着一个姓细川的男人[2],兼做传达工作,又推销这里出版的书,生活过得颇为写意。”[3]
这里是留学生的世界,仿佛是中国在日本的缩影。它是策划留学生全体活动的机关,有会议场、演说场、日语教室和俱乐部等,更是留学生书刊的翻译和出版的总部。
松本龟次郎在《中华留学生教育小史》中指出:
在今日的中国青年会会馆设立之前,留学生用这里作为集会的唯一的场所。
关于留学生的公共事务,常在这里商议决定。譬如成城学校入学事件以及反对《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的运动的有关会议都在这里进行。来自中国的视察人员抵日时,也会循例会晤这里的干事。
1902年,奉袁世凯之命到日本视察农务的黄璟在他的《游历日本考查农务日记》上说:
九钟,与秦辉祖至支那留学生会馆。章宗祥、曹汝霖、范源廉、陆世芬、沈琨、何厚个等留饭,并赠以《同瀛录》……会馆章程、政法丛书、《译书汇编》。乃法政大学学生吴振麟等课余所译录,关于政治学术之书也。已印刷成编,南洋大臣已通饬所属全部购阅。[4]
同年清皇族载振所写的《英轺日记》也记有:
是日,中国学生五百余人,为欢迎会于会馆。请余一往临存。余于午初刻,率同参议、参赞各员赴会馆。使馆参赞铨林、翻译冯国勋咸在。会馆为学生总长暂租,在神田区骏河台铃木田(町)19番地。房屋甚窄迫。余下车,诸生排班晋谒,彬彬有礼。余因近时学派歧杂,异说朋兴,爰将为学大旨,为诸生勉励数言。[5]
1903年抵日游览的周辑之所写的《东游日记》,这样说:
赴清国留学生会馆,晤张肇桐,捐金百元。[6]
李宗棠的《劝导留学生日记》中所录的公使杨枢的《学界风潮始末记》之中,所称“总会干事”即指会馆的干事。总会当是留日学生总会之意。
吴汝纶在成城学校入学事件发生之时,会见日本外务长官珍田舍己,向他建议说:
[1] 关于1902年建成的考证,详见实藤惠秀著《清国留学生会馆》(《东亚文化圈》第三卷第二期所收)一文。
[2] 细川是指《东语简要》的作者兼发行代表人细川小三郎。该书在日本语讲习会中用作教材。又鲁迅的《藤野先生》也曾提到,谓:“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有几本书卖,有时还值得去一转。”(《朝花夕拾》,页61)
[3] 未详出处,据所引转译。——译者注
[4] 《游历日本考查农务日记》,光绪二十八年7月19日条,页34。
[5] 《英轺日记》卷十二,光绪二十八年8月4日条,页7。
[6] 《东游日记》,光绪二十九年4月22日条,页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