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乐器(2)

为了鼓励自己天才横溢的儿子,马博士对友友说:“不管怎样,我替你弄一个回来。”但他提醒友友:“你得注意,你拉了大乐器以后,就不能再拉小提琴了。不要在一个月以后告诉我,你改变了主意。”

友友对父亲说话的坚定口气非常了解,知道他是很认真的。

“我一定会拉大乐器的。”友友充满决心地说:“一定不会改变主意的。”

马博士很有耐性地把大提琴的撑脚拴在中提琴上,临时造了一件“大乐器”出来。这总算满足了一个三岁大的小孩子吧。这是马博士的想法。友友却更清楚自己要些什么,这在他和爸爸去听音乐学院音乐会的时候就证明了。

友友坐在音乐厅里,完全沉醉在他所听到的音乐,也特别留意到他所见到的东西。他从座位上站起来,指着台上一件很大的低音提琴,对父亲说:“我要的就是这个。”

“这个你不能要;太大了,你拿也拿不住。”

友友不理会这个。他完全知道他要什么,也下定了决心要得到它。

马博士见到儿子恳切要求,也想他开心开心,特别是友友表现出来那么大的自发性和决心,也倾向于同意儿子的想法。不过,他还是担心友友可能改变主意,友友到底还是个小孩子。

他决定拖延几个月,期望友友忘记了这件事。但友友坚定不移,整天提醒他说:“我什么时候可以得到那件‘大乐器’?”

马博士一方面经不起友友的苦苦哀求,一方面对儿子光明的前途也充满信心,所以就去走访了当时巴黎很有名的一位小提琴制造家维特洛特先生,问问他的意见。

“给他吧。我很了解友友,他拿不到‘大乐器’的话,会闹个不停。”“还有,”他补充了一句:“我有预感,将来一定会有好结果。”

两人最后决定给友友一个大提琴。

雅文当然一直蒙在鼓里,直至她丈夫把维特洛特先生借给他的十六分之一大的大提琴带回家,才知道是什么一回事。她再也忍不住了。她没什么可讲,也没什么可做。她想,如果丈夫要这样做,那也好,让他自己去承受后果。

友友当然非常开心,开心得跳起来。一个十六分之一大的大提琴,在一个三岁小孩子的眼里是很大很大的。

过了很久很久,友友才对母亲讲真话,说出他要一件“大乐器”的真正理由,是不想跟友乘竞争,他认为友乘拉小提琴比他好很多。

孝骏不想浪费时间,马上开始教儿子拉大提琴。

虽然工作令他疲倦不堪,孝骏仍然每天坐下来,耐心地教友友,要求儿子像他一样,有纪律的练习,因为纪律与成长是分不开的。

孝骏是靠自己努力而踏上成功之路的。他是音乐学教授、小提琴家、独树一帜的作曲家,又精通中法文化,当然不容许别人在学习方面杂乱无章。他一开始就为儿子的智能发展,订下某些明确的原则。他强调学习要有组织、要精神集中、要记住内容、要不断练习,而最重要的是要有纪律。练习的时候错了,还可以接受,但最后演出的时候,可绝对不能出错。他认为“成功得来不易;一定要订下确定的目标,一定要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达到目标。”

训练友友记谱一直是音乐学习里很重要的部分。但记忆并不是无意义的事情,它可以使音乐家从乐谱里解放出来。

马博士把自己研究出来,教儿童学习音乐的方法,运用在儿子身上,他同时也记住“制造音乐”要给人一种愉快的体验。他教儿子的时候,以身作则,实践自己订下的教学原则。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