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波对自己的心脏毛病心里有数,我猜他早就感觉到自己的寿命不会很长,所以他一向散布这样一种观点,就是人生只有四十岁以前才值得活,过了四十岁,就是一个缓慢的受捶过程,所以后半截不如不要。他结婚以后,坚决不要孩子,我想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在去世前不久,他肯定从心脏那儿得到了十分不祥的信号。他在给我的最后一个email中说:他感到情绪灰暗,觉得自己是个worm,也就是洋拉子一样的蠕虫,什么都做不好。他还和一个北京的朋友说:他觉得他要死了。现在想起来,当时他的心肌炎肯定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但是大家都没把他的话当真。
小波大学毕业后去了美国,我后来也出国留学,所以相聚的机会屈指可数。所以我不准备多写他以后的生活,只除了一件事。小波在美国时就开始奋力笔耕,写下了《黄金时代》,《唐人小说》等作品,但早期的销售业绩很是糟糕。他的《唐人小说》文字精雕细琢,有一种流畅起伏、优雅得体的内部旋律,可就是卖不出去,真可谓“郁郁乎文哉,一个都不来”。只好请家人,包括姐夫扛着书满城找书摊托售。他把书寄给我,想听听我的意见。我现代西方小说看得少,脑子里还是巴尔扎克、雨果一类的旧东西。想起古典作家连篇累牍的细腻描写,就建议他多写点细节。我猜他后来在《唐人小说》中加入无数想象出的细节,使它膨胀为《青铜时代》那样的大部头,就是听了我的主意。现在想来,这无疑是一个有趣的尝试,但我也不知道我这个主意是不是恰当。毕竟现在已经不是巴尔扎克的时代。比起几百年前,今天最显著的不同就是影视文化的出现。在真实细腻的程度上,文学已难和电视机的感性表现竞一日之短长,就像绘画在写实方面败给摄影术一样。如果今天他再让我出个主意,我会建议他向心理描写方面努力。因为文学可以在内心疆域中直接落笔,变化灵动,而影视文化在这方面属于隔靴搔痒,笨重不灵,永无赶上来之可能。小说家的用武之地是在内心舞台上制造和捕捉情绪,然后尽可能地把它们传达出来。他们不需要滥施笔墨,地毯轰炸,而可以找好穴位,施行点穴之术。当然我可能也无须出这个主意,因为他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而且做得很成功。
《》读书网在线试读连载完毕。更多精彩,请参见原书。呼吁您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