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太后训政,跟伊藤博文关系特别大。怎么说呢?这事可大可小,就看你怎么考虑了。伊藤博文现在是赋闲的前日本首相、甲午中日战争时日方的当政者。在此之前,光绪除了召见内臣、接见外使之外,哪里接见过这等不伦不类的野花儿呢?而且光绪召见他,除了客气话,就说了一句“我中国近日正当维新之时,贵爵曾手创大业,必知其中利弊,请为朕详晰言之,并望与总署王大臣会晤时,将改革顺序、方法告之”。这句话呢,也可大可小:说小了,是向伊藤博文咨询,叫他做顾问呢;说大了,伊藤博文甚至可以做咱的客卿。那么除了光绪接见,伊藤博文还跟中国哪些高层接触,或者提供了哪些咨询呢?按伊藤博文的日记,9月11日入天津,13日荣禄招待。14日入京,张荫桓来访。15日拜见总署王大臣,访问李鸿章。16日,李鸿章来访,总署王大臣来访。17日,张荫桓设晚宴招待。20日谒见光绪。23日庆王奕劻招待,24日李鸿章招待。27日,王大臣招待。按伊藤博文的随员泰森二郎所记,9月15日那次,以庆亲王奕劻为首,以崇礼、廖寿恒、张荫桓为辅的总署王大臣们问了诸多问题。当奕劻对于日本维新表达了不耻下问的意思后,廖曰:变法图强,谈何容易,窃见革新之道,以循轨辙为道。伊藤博文对此表示赞同,认为改革得分个轻重缓急,详加规划,顺序以进。庆王问伊藤博文:你们的新,维得咋样了?伊藤博文回曰:维新开国,确非一夕之间可以成功者。国事既定,方针既明的情况下,初期顽固守旧者,与维新者,大约是对半分。渐次执行,利益渐明,以开明导顽冥,就跟霜雪逢旭日一样。廖寿恒说:我国改革之必要,如燃眉然。如今年老顽固守旧者概行罢斥,引进新壮洋务人才,你以为如何?伊藤博文曰:以学术、识见、经验言之,皆老成练达之士,不能易之。有关国家利益得失之举,尤应慎重周详,切忌轻躁之行为。若是老成练达之人适于佐助改革方针之确立,而盛壮气锐之士则擅事务之协理。变法须细细考虑,而非猝然急救,否则,乱阶将起。不管是光绪接见还是这次招待,真正的核心人物都是奕劻,他会原封不动地向太后汇报的。我觉得,真正打动太后的,应该是伊藤博文的这番话。当然,被打动的不只太后,据日方记录,这时候是括号:此时王大臣以下相顾而首肯。而老太后,恰恰是在光绪接见伊藤博文的第二天,发动的政变,当然我们还可以叫训政。根据事情的发展,我甚至可以推定:康有为约伊藤博文来给帝党做顾问呢,可实质上伊藤博文却给太后做了顾问。因为按照伊藤博文的意思,康党那种脱轨行为,早该有人出手叫停了!否则必将大乱。当然,政变之后,24日李鸿章招待的席间,伊藤博文的随员问康有为究犯何罪?李的回答是“无非煽惑人心,致干众怒”。伊藤博文回去之后,12月份的时候,宪政党设宴招待,伊藤博文在会上发表演讲,这才说了诸多实话:第一,中国的革新党,我早就料到他们不成,果不出数月。进锐速退,自然之理。第二,数几千年的文物制度,土风民俗,那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革动的。除非有英迈逸群之帝者出,才识卓拔之士为之辅。第三,以中国现在的情形,兵不备,政不修,府不威,不能保国,傻子都能看出来。能支撑到今天,实赖因循旧势仅维持政纲而已。而且也仅是维持目前,决不能长久。第四,中国现在连国内土匪都镇压不下,何能对外?这样一来,东亚局势就危急了。由此惹起各国之纠纷,诚恐不免波及于我。伊藤博文说得真准,比中国首相说得还准。更要命的是,伊藤博文也认准了,大清在列强面前做不到自立自保,搞得人家日本也不得安生,真不是个好邻居。打个比方,一个邻居,天天家里打架家外打架的,其他邻居怎么着也算倒霉!
5.3杯具啊,就这样成了别人牌桌上的赌注(12)
历史不是哈哈镜:真假袁世凯辨别
端木赐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