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众望所归袁世凯,新兵还得你来练(5)

除此之外,袁世凯还奔走于另一位帝师兼军机大臣翁同龢门下。翁先是认为他“欠诚实”,后是认为他“不滑,可任也”。……咱就这么说吧,从李鸿藻到翁同龢,从王文韶到荣禄,从张之洞到刘坤一,这些大佬没有一个不看好他的。他们交相上奏,夸奖袁世凯是个人才。于是,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袁世凯被奏调到北京,并得皇帝上谕,交吏部带领引见。光绪皇帝听他谈得头头是道,颇称许,遂派其到督办军务处工作,以备顾问,并命他奏陈挽救时局之策。

这样一来,袁世凯可就有事干了。他给皇帝写了一个一万二千言的《尊奉面谕谨拟条陈事件呈》请督办军务处代上。在条陈里提出了练兵十二条、储材九条、理财九条、交涉四条等建议。除此之外,荣禄还直接授意袁世凯制订练军计划。袁世凯动手拟定了《练兵要则十三条》《新建陆军营制饷章》和《募订洋员合同通稿》,上呈督办军务处。且请幕僚们译撰兵书,自称门生,呈递荣禄。

功夫不负有心人。12月,由李鸿藻提议、荣禄附议,恭王、庆王联同军机处保举袁世凯督练新军,说他“朴实勇敢,晓畅戎机,前驻朝鲜颇有声望”。有些史家喜欢说闲话,说袁世凯隔掉李鸿章,钻营巴结,才得的这差事。我觉得这里需要替袁世凯说几句。

第一,当年吴长庆谢幕之后,吴的一些幕僚,对于袁世凯得了李鸿章的赏识与抬举颇不以为然,认为他不忠于旧主。现在,李鸿章坐了冷板凳,袁世凯又受了清议派大首领李鸿藻的赏识,还有人不以为然。按他们的认识,袁世凯也跟着谢幕或者冷坐才是正理。这种要求于公于私都有些不近情理。吴长庆老了,终究要谢幕;李鸿章签订条约后的遭遇,本就是中国畸形的民族主义情结下的牺牲,凭什么让袁世凯陪着一同牺牲?袁世凯忠于公、忠于事就行了,何必忠于某一个人呢?事实上,袁世凯不但对得起吴长庆,就是李鸿章和谈被刺后,深表关切的是袁世凯,勇敢地奔赴天津前去探望的还是袁世凯。对于自己的旧主,保持旧情就行,何必陪葬呢?

第二,袁世凯那时候,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并不是常识,或者说,帝国大一统江山下,练兵也是给政府练的。而且,帝国传统一直是以文将兵,重文轻武乃是几千年的传统。一般文人谁愿意干呢?当然,也不大会干。相形之下,袁世凯虽然勇于任事,且知兵的名声并不虚,他在朝鲜就借用英德操法给朝鲜练过新兵,而且从小就喜读兵书。但是刚开始他也并不想干,很简单,在天朝那样的制度与人事环境下“断难有为”,所以他一度力辞不干,未得允许。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