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制夷“鬼奴”——丁日昌(7)

后来发生的“大北公司海旱事件”证明,丁日昌的这一约定是极有远见的,这个容后再说。

丁日昌在上海胜了洋人一阵,从此也对电报产生了兴趣。他本来就是洋务派的干将,对于西方新式发明颇为敏感,电报的种种好处也看在心里,格外留意。

1875年,丁日昌调任福建巡抚。他对于在上海的电报争端一直耿耿于怀,到了福建以后,立刻从海外礼聘了专业技师,在福建船政学堂附设了电报学堂,培养相关技术人员。这是中国第一个培养电报专门人才的学校,虽然只是个非正式的训练班,但影响极大。第一所正式的电报学校——北洋电报学堂还要等到五年以后才在天津被盛宣怀设立起来。接下来,丁日昌要做的事情,让福建全省都为之震惊。

他打算着手建一条从福建到台湾的电报线。

丁日昌如此举动,是有深刻原因的。就在丁日昌就任的前一年,也就是1874年,日本政府通过《台湾番地处分要略》,派遣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舰队和打着探险队旗号的三千陆军于4月入侵台湾。因为消息辗转迟滞之故,等到清廷收到消息派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赴台援救的时候,当地居民牡丹社酋长阿实禄父子已然战死,日本的龟山都督府都修了一半了。

后来日本考虑到时机尚未成熟,逼着清廷签订了一个《北京专条》,勒索了一笔银子,方始撤军。两年以后,丁日昌去台湾考察,想到这段往事,觉得台湾通信不便,消息滞后,容易贻误战机,于是又想到了电报这玩意儿。

为什么要说“又”呢?因为在他之前,一代名臣沈葆桢曾经申请在台湾设立电报局,李鸿章和奕也十分赞同。本来两宫太后也都点头了,但因为朝廷里的顽固派反对,最后终于未能成事。反对派里最强硬的一个是工科给事中陈彝,他写的奏折拿现在的眼光来看特别可爱,不妨录上一段:

铜线之害不可枚举,臣仅就其最大者言之。夫华洋风俗不同,天为之也。洋人知有天主、耶稣,不知有祖先,故凡入其教者,必先自毁其家木主。中国视死如生,千万年未之有改,而体魄所藏为尤重。电线之设,深入海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不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藉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墓,听其设立铜线,尚安望遵君亲上乎?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