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当道(17)

倒霉的朱高炽,面对弟弟的构陷,朱棣的不待见,也渐渐从恐慌转为了“淡定”。起初的时候,每当传来朱棣对他不满的消息,他经常惊恐不已,甚至好多次吓得卧床不起。比如永乐十二年(1414)朱棣北征归来时,因对朱高炽“监国”时期的工作成绩不满,随即张榜昭告天下:凡是太子监国时期颁布的命令,一律都属无效。消息传来,朱高炽吓得立刻病倒。太医诊治多日,既查不出病因,更不见好转。无奈的朱棣,只好命袁珙前去诊治,袁珙探望回来后对朱棣说:“太子的脸色青蓝,一看就是被您吓病的。您只要把那张针对太子的皇榜收回来,太子立刻就能好。”此事过后,朱高炽越发小心谨慎。而随着时间推移,他也渐渐习惯,朱棣晚年时,再有对朱高炽不利的流言传来,他已不似早年那般惶恐,反而平静回答说:“哪有每件事都让人满意的,我只求无愧于心就好。”残酷的争斗中,他的心智已然成熟。

朱高炽做太子的二十年,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受气包”。帮他出头的人,除了他所信任的文臣外,就是他的儿子,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了。一次朱高炽与弟弟朱高煦一起去祭陵,朱高炽体胖脚跛,一瘸一拐由太监扶着走路。朱高煦趁机幸灾乐祸道:“前人蹉跌,后人知警。”意思是哥哥你走路留点儿神,摔倒了后面可有我等着呢。朱高炽忍住气没说话,没想到儿子朱瞻基不冷不热地接了一句:“更有后人知警也。”意思是:叔叔你省省吧,我爸倒下了有我这个做儿子的,没你什么事。

永乐二十二年(1424)四月,六十四岁的朱棣,发动了对蒙古鞑靼部落的第五次北征,也是他人生里的最后一次出征。比起历次出征的意气风发,这次的朱棣,却更像一位满心倦意的老人。按照杨荣《从征北记》里的记录:征途之上每到一处,朱棣不再像往常那样给大家“上课”,相反,却总慨叹地回忆过往的征战故事。一路更不止一次下令,如果遇到敌人,只要对手放弃抵抗,就不要再发动攻击。五月二十三日,朱棣在清平镇宴请群臣,席间大发感慨说:“我自从继承先帝(朱元璋)的皇位后,每天兢兢业业,一日都不敢忘记啊!”在得悉对手鞑靼太师阿鲁台已然逃遁后,朱棣于六月下令班师,途经清水源时,他命文臣金幼孜在当地刻字,并感慨说:“希望后世子孙,都知道我来过这里啊!”也就在此时,他对杨荣托付说,回京之后,他要把国家的政务都交给太子,自己老了,只想过几天享清福的日子了。从头至尾,这场远征都不像远征,相反却似一个即将告别的老人最后的回顾。一个月后,朱棣真的告别了,大军行至榆木川时,朱棣病逝。

朱棣过世后,受了二十年欺负的明仁宗朱高炽即位了。他在位的八个月,后人普遍的评价是“仁厚”,比如他赦免“建文旧臣”,平反冤狱,整顿经济。而被后世褒奖最多的,就是他的爱民。比如洪熙元年(1425)正月,户部奏报说隆平闹饥荒,请求朝廷借粮,朱高炽回答说:“还什么借粮,赶快发粮食赈济啊!”山东地区因为常年负担沉重,经济困难,朱高炽命大学士杨士奇起草诏书,免除当地夏税。杨士奇问:“这事儿要不要先知会一下户部?”朱高炽回答:“不用了,救济老百姓,就像救火一样,片刻不能迟缓。户部考虑的是财政税收问题,知会他们肯定耽误事儿。”他还废除了朱棣的“瓜蔓抄”,规定非谋反大罪,不得株连亲属。对欺负了他多年的两个弟弟,他也毫不记恨,反而厚加赏赐。如上种种,确如他谥号中的“仁”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