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6 从16岁博士张炘炀的成长看早教(3)

如果我承认“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有一定道理的话,那么,我认为这个“起跑线”应该是指孩子的人格、创造力、习性、习惯,而绝不是认识多少字、背诵多少古诗、死记硬背多少个英文单词!

当然,有人肯定会摆出“我们的应试教育制度、我们的教育环境”等种种客观因素。这些客观因素我都承认,但是,我们做父母的难道就是主观能动性为零的木偶吗?我们为什么没有勇气和信心对这种大环境进行一下反抗,而是一窝蜂地跟着起哄架秧子?教育环境的恶化,难道没有我们的责任?孩子是我们的,不是学校的,不是老师的,更不是那些五花八门的教育机构的,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应该怎样做,才是真正地爱护自己的孩子吗?

如果父母都能够有决心、有信心,不受急功近利的“世俗成功学”的影响,用更好的方式,真正地去爱护孩子、尊重孩子,现在恶劣的教育环境很快就会有所改观。如果父母本身就急功近利,就是“世俗成功学”的崇拜者,当然就会理直气壮地去害自己的孩子。如此,父母其实正是教育环境恶化的捧臭脚者,甚至合谋者。

全国年龄最小的博士,16岁的张炘炀,就是一个早教“成功”的典型。

张炘炀的父亲是辽宁盘锦市的一个普通公务员,认为自己的人生非常平淡,希望将儿子张炘炀培养成为一个成功者,也为自己的平淡人生带来精彩。天资聪颖的小炘炀从2岁开始,就被父亲24小时“监控”,唯一的事情就是学习。这种高强度的早教取得了惊人的效果,小炘炀3岁就能读报纸,4岁就入学。父亲倾注了全部心血,继续高强度地培育他,小炘炀9岁上高三,10岁参加高考,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

这可不是一般的赢在了起跑线上,小炘炀成了光彩夺目的“明星”,父亲还因此出了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