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初期,不需要管理,也没有管理。那一时期的俞敏洪极其忙碌,当然也超级快乐,他招聘了10个名校英语系的老师来讲课,雇用了一批来自安徽的农民工帮他张贴广告,同时聘了几个下岗的大妈,帮着做饭、管理教室、打扫卫生。
因为英语培训主要在周末和晚上进行,平时没事俞敏洪就请那些下岗的大妈们吃吃喝喝。“我老婆几乎每天晚上都炖一只鸡,老师、大妈们都去我家吃鸡肉,吃完鸡肉就打牌,我则熬夜准备第二天的授课,那些日子真是超级快活。”
也是在那一年,一部名为《北京人在纽约》的电视连续剧热播全国,“到美国去”成为那时中国青年的理想与奋斗目标。在此背景之下,英语培训热急速升温。
机会来了,抓住,就这么简单。当年俞敏洪人生的理想是赚够10万元,去美国留学。
这个阶段可以说是个体户奋斗阶段,从1993年一直持续到1995年年底。期间俞敏洪的最大挑战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还要想方设法解决诸多复杂问题。比如,跟不同的政府部门领导打交道,面对那些头戴大盖帽的公职人员,俞敏洪时常不知所措。那时候,后勤行政管理也由俞敏洪亲自抓,管到最后发现自己根本不是那块料,常常是这个教室停电,那个教室资料不够了,疲于应付。与社会打交道和办学讲英语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为此,俞敏洪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痛苦期。俞敏洪推崇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他们是他心中的英雄。只有自己做起生意来,才可能知道经商是多么艰难的事情。像俞敏洪这样的知识分子,首先要过的第一关是脸皮关,脸皮不磨出老茧永远不可能出人头地。
回望艰辛而苦涩的创业历程,俞敏洪接受笔者采访时如是坦言:“最难的是自我提升,你有多大的气概,就能做多大的事情。但是恐怕没有人生下来就有宏大的气概与气魄,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对于我来说,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柔韧有“俞”——你所不知道的俞敏洪》读书网在线试读连载完毕,更多精彩,请参见原书。呼吁您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