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那一夜:沉沦与沉醉(1)

为人师表、师道尊严,这是俞敏洪最初的人生骄傲与心灵皈依。

北大毕业之后,留校教书六年。对于俞敏洪来说,在北大的自信,并不完全是在学生时代建立的,而是在成为教师之后形成的。当了老师的俞敏洪逐渐赢得了学生们的喜欢,这让他很意外也很感动。直到这个时候,他的信心才真正建立起来。

“人需要有一种渴望,有一种梦想。没有渴望和梦想的日子会使我们的生命失去活力和勇气。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差一点掉进了安于现状的泥淖里。”大学毕业后,俞敏洪留在北大当老师,收入不高但生活安逸,柴米油盐,平淡无奇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逝去,原本狂热的梦想也被琐碎的生活消磨得无影无踪。直到有一天,俞敏洪回到江阴老家,爬上矗立在家门口的那座小山,眺望着浩渺长江滚滚而来,穿越地平线的渴望又重新泛起。“我决心走出北大校园,开始独立奋斗的历程。在出国留学的梦想被无情粉碎之后,新东方终于逐渐出现在我生命的地平线上。”

对于俞敏洪而言,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不仅能够眺望远景,并且具有坚韧的毅力去实现那些远景。远景何以实现?因为其创造了独特的生存价值。

俞敏洪有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有什么好主意就拿出来大家一起做,别人有什么好的建议他也能够很快地接纳。所以新东方的成功从来都不是俞敏洪个人的成功,而是他领导的团队的成功。

在新东方员工眼中,俞敏洪是一位良师,具备坦荡的襟怀和无私的个性,允许别人犯错,与他人共同承担风险、分享成果。同样,那些创业伙伴们也功不可没,是他们给予了俞敏洪坚定的支援、丰沛的思想和精神的力量。

成功并不仅仅由个人的理想与实践所决定,还有与社会打交道的能力和与人交际的能力。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这种能力就是寻找机会、把握机会、创造机会,以及领导一群人一起创业的能力。这是俞敏洪的领悟。

起点越低,追求成功的欲望就越强烈。每一天的生活都是琐碎的,而那些伟大的人把琐碎的日子过成了伟大的回忆。

1988年1月,俞敏洪第一次参加托福考试,获得了657分的好成绩;1989年第二次考托福,得分663分,接近于满分。市面上流行的50套托福题,俞敏洪做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

其时,留学美国的热潮如火如荼。后来新东方“三驾马车”中的王强、徐小平就是在这个时期分别远赴美国和加拿大的。那年月,出国绝对是万众敬仰的豪壮之举。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