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需求为导向推动金融改革(1)

当今世界和中国的经济形势都表明,靠财政扩张和信贷扩张解决不了面临的问题。中国如果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是以结构性减税为企业创造良好环境,而不是以举债发展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则必须走控制货币、放活金融之路。

加大金融改革力度,为实体经济服务,是应对当前局面的治本之道。

其一,加快柜台市场建设,给中小企业合法的股本融资渠道;限制股市的过度炒作,让股市回归价值投资理念。

很多企业面临资金困境,但是,中国有80万亿元存款,大量资金在社会上游荡,中国并不缺钱,缺少的是沟通投资者和筹资者的渠道。股本融资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第一步,应该有广泛的柜台市场。现在中国资本市场缺少坚实基础。股市本应是解决企业股本融资之后,作为股本流通的渠道,由企业创造的利润决定其价格,但由于过度炒作和过于频繁的换手率,根本不可能落实价值投资的理念。大多数进入资本市场的人舍本求末,并不指望着企业盈利所带来的分红,而是期待有人以更高的价格从自己手中接过股票。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对实体经济可能会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股市还是应回归价值投资的理念,提升企业价值,更好地回馈社会。

其二,正确看待“影子银行”的作用,为实体经济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影子银行”的金融产品所引发的泡沫给实体经济造成了伤害,但是,中国的“影子银行”反而发展不足。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之所以酿成大祸,是因为复杂的金融产品使很多人无法看到风险所在,也就无法控制风险。但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很多该做的事情还没有做。控制“影子银行”的负作用,不是不发展金融产品,而是应该限定“影子银行”各种工具的杠杆率和衍生产品创造的次数。笔者认为,基于普通基础产品上的衍生产品是必要的,特别是在利率和汇率波动的情况下,利率衍生产品和汇率衍生产品是必要的。为了解决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证券化的衍生品也是必要的。但是,二次、三次的衍生,以及各种复杂的结构性工具的创造,实际上只能带来金融泡沫。

各种理财产品的实质是资金信托。在明确法律责任、明确风险承担的基础上发展公募、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是疏通社会投资渠道的重要举措。沟通投资者和筹资者,除了银行的中介机构,股票、债券的直接融资,还有第三种形式,亦即代客的资产管理、资金信托,最主要的工具就是证券投资基金。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是金融业的四大支柱,信托是未来非常重要的发展领域,也是通过专业机构代客资产管理,连接投资方和筹资方的重要工具。

要让吸收大额存款的金融公司从事各种信贷业务、融资租赁业务,这样有利于缓解信贷市场压力。改造现有财务公司是发展金融公司的捷径。从法律关系上来说,信贷市场主要是债权债务关系,各类机构可以整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