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两个五年计划(10)

★★★

1982年12月,协调小组拟订了《印刷技术装备“六五”、“七五”发展规划(草案)》,并提交到当年年底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联合召开的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专题讨论审议。

《规划》的第一条,就是使书刊年排字量在现有的基础上(58.3亿字)增加50亿~60亿字,约增长一倍;基本解决书刊报纸印制周期长的问题,如一般图书印制周期,当前为300天,“六五”末期为120天,“七五”末期为80天;报纸代印点城市和铁路沿线大中城市分别于当日上下午可见中央报纸。

1982年12月28日至1983年1月8日,中宣部和文化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草案),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目前出版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出版工作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一个相应的发展。

300多人参加了会议。

廖井丹首先发言。他说:“这次会议,不光出版系统的同志参加,还邀请了国家计委、经委、教育、财政、商业、劳动人事和工业方面的有关部门的同志参加……请了一些懂行的同志,对我们出版工作进行会诊,看我们的毛病究竟在哪里?为什么印刷技术这么落后,印刷周期这么长?为什么经营管理有很多问题?为什么有些工作局面打不开,问题在什么地方,怎么样解决更好?”

28日,范慕韩做了“为迅速改变我国印刷技术的落后状况而努力”的发言。他的发言引起了极其热烈的反响。

中宣部领导下的《决定》起草小组说改就改,在《决定》稿中写入了“国家实行优惠的经济政策和增加印刷技术改造投资的内容,以加快出版事业的发展”。

为了得到中央更大力度的支持,邓力群动起了脑筋,他亲自批示,在上报《决定》稿时,要增加三个附件。其中之一就是原载于中宣部出版局《出版情况反映》第三期(1983年2月27日)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从印刷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看我国印刷业落后状况》。

文章以翔实权威的数据论证了印刷不仅与文化教育同时也与整个国民经济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互为前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