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光照排狙击战(1)

洋人又一次兵临城下,正在攻城略地。只是汉字的城墙实在太过雄厚,外国人暂未能开发出有效的汉字压缩算法,系统需要大量时间从磁盘读取字形信息,以至于汉字输出速度如同老牛爬坡,实在难以达到中文出版的实用化要求。

外国公司在中文文字信息处理上所遇到的瓶颈,在时间上留出了一个空隙。抓住这一空隙,王选率先攻破了汉字数字化的关隘。这是中国人从明代以来第一次抢占了技术的制高点。

有一组非常著名的数字,在今天看来,令人震惊而又啼笑皆非:

20世纪70年代末,印刷出版一本二三十万字的一般图书平均周期需要一年,到了80年代初,此种现象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急剧严重起来。

人民出版社平均每本出书天数:1980年为305天,1981年为352天,1982年为366天;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为355天,1982年为400天;

中华书局:1981年为393天,1982年为408天;

科学出版社更是慢得惊人,平均要500天左右;

《毛主席纪念堂》画册,中央按第一号任务下达安排生产,但居然要用一年半才能完成,而建纪念堂的时间只花了半年。

周培源说:“我是搞物理的,《物理学报》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科学出版社可以说是我们在科学技术出版方面的最高权威了。就我们《物理学报》来说,长期投稿要两三年才能出版,压稿至少有两年。这种情况不仅是《物理学报》,《数学学报》等其他学报也是这样。”

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著作出版,竟然成了那一代科学家的奢望,多少人在临终前的病榻上最后的愿望,就是能亲手摸一摸自己的专著。

1977年8月4日到8日,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这是邓小平恢复职务后抓的第一件事。在最后一天的会议上,他发表了重要的讲话。在谈完了恢复高考等问题之后,小平说:“要解决一下科研、教育方面的出版印刷问题,并把它列入国家计划。……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刊物一定要保证印刷出版。现在有的著作按目前的出版情况,要许多年才能印出来,这样就把自己捆死了。”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978年,他又再次强调:“出版周期太长,真是害死人,要下点工夫解决科学、教育方面的出版印刷问题,要把解决纸张问题、出版印刷问题列入国家计划。”宋木文.亲历出版30年:新时期出版纪事与思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7:257.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