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5日 温情室
*听自己的声音,选择放手的话,要当机立断,及早抽身。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明明自己做错了一件事,等到别人说“你错了”,可是自己就是不承认,还仍然要振振有词地高叫:“我哪里会有错,你才错了呢!”这种心理和人们买马的心理又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我们都是在看不见的心灵困咒的催眠下,将自己陷入受伤害的境地,却又无法自知,最终导致死不悔改。
我有个朋友莉莉是大学教师,可是却爱上了一个让她心伤无数次的男人,拿莉莉的话说,叫做“心痛情人”。这个男人叫路飞,两个人认识后约会了一阵子,路飞干脆辞了工作来和莉莉同住。看起来两个人的感情很深,但现实似乎却总是朝着一个不同的轨道滑去。路飞染上致命的酒瘾,嗜酒如命。莉莉想和路飞尽早结婚,过上安定的生活,但结果是路飞无论如何都做不到这两点。有一段时间里,他们两人的生活乱到了很无语的地步。莉莉说,她简直崩溃到了极点。莉莉决定分手,他们的感情就此告吹,而路飞也搬了出去。这时候,莉莉的前男友正好打电话过来,没多久两个人旧情复燃,订了婚,准备好日子要喜结良缘。等两人印了喜帖,发了喜糖,路飞偏偏在这个时候打来电话,信誓旦旦,想要莉莉能够重新考虑两人的感情。莉莉告诉他,自己要结婚了,而且不想再回到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中,但路飞苦苦哀求,最后发誓说,只要能给他一次机会,他今后一定滴酒不沾。在他的强大的攻势之下,莉莉的心动摇了,她答应了路飞的请求,解除了和前男友的婚约,取消了婚礼。此后和路飞又重修旧好。
虽然在那个时候路飞信誓旦旦,但不到一个月,他就对莉莉表示“戒酒哪里就那么容易,压根没有必要戒酒”,又过了一个月,他又决定对婚事持“保留态度”。
奇怪地是,莉莉在做出痛苦抉择之后,却再也没有了大吵大闹的心思,她居然老老实实地认为,路飞就是他命中注定的男子,她只有迎合他,放松对他的期望值,自己也会快乐起来。在她的爱情旅程中,她说自己是情非得已,不得不爱,结果爱的更深了,哪怕路飞屡次逃票。
在这个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莉莉爱的看起来不像是路飞,更多时候,倒像是自己的一种抉择。因为自己已经做了抉择,即便这种抉择是错误的,她也愿意全心相信这是正确的决定,为的是让她的想法与信念,维持并依循之前的决定,相安无事地走下去。这也就是她陷入“自己骗自己”心灵困咒的原因。
诺克斯(R.E.Knox)与殷克斯特(J.A.lnkster)两位加拿大心理学家做过一项研究,发现赌马的人具有某种相当耐人寻味的心理。马友们一旦签了注,会在瞬间信心大增,深信自己押的一定胜出。当然,下注的动作对赛局的进程显然没有丝毫的影响,下场跑的马还是那几匹,场地和跑道也不会变。然而在马友眼中,赌注既然已经下了,所押宝的这匹马赢的几率怎么看就怎么大,即便原来自己压根就看不上眼。这样的心理转折乍看之下很令人费解,但事实上在生活中,这种心理却一直隐藏在我们的内心之中,引导着我们的行动。
其实道理很简单,说穿了,这是一种本能的心理欲求。在行为心理学中,我们的本能心理基础的内在驱动有一个求同的意象,一旦我们做了某件事,就会希望能够(或者表面上能够)从一而终,不违背之前作出的决定和行为。显而易见,当我们做出决定和选择的时候,内心都会出现一种压力,希望自己的举止言行能够与之保持一致,这股压力的存在,让我们不能拆自己的台,得设法去相信自己先前的选择是对的。毫无疑问,我们因此也更相信自己做了明智之举。
在我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个案中,有很多这样的孩子,青春期时候陷入早恋或者误入歧途,父母师长的教诲偏偏不听,执意要做出同居、停止学业的决定,之后逃往窘迫的困境。而事实上,他们一开始就属于自欺欺人,在此后的状态中,为了维持原来和父母师长赌气的信念,硬着头皮将自欺欺人进行到底,最终断送自己的黄金年华。我把他们叫做自欺式心理玩家。
这类心理玩家来自对自我的不认同,早期遭受亲人的武断指责和贬低,在潜意识深层埋藏着对自己的怨气。这股能量久久不能获得释放,只有通过自己执意要行的某些事情来疏导出去。这就是我们称之为叛逆的一种人格。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伤口上,多多少少总藏着一个“叛逆的小孩”,那个小孩总在用各种不同的恶作剧试图唤醒自己复仇的欲望,只不过那都是陈年的老账,翻开来毫无意义而已。只有假借自己的困境,翻开自己的伤口,慢慢感受自己的那一丝迟来的悔意,以求得内心的满足。这大概就是受伤的禅意吧。这就是有些歌曲里所唱的那样:“明知道爱上你不应该,却还是要迟迟都不悔改………”
对于自欺欺人的心灵困咒,我们要及时看到它的本来面目,接纳它的实质在于内在那个“叛逆的小孩”,接下来就要善待那个“叛逆的小孩”,让叛逆的小孩安静下来,能够听听自己的声音,尽快了结自己的一段心结。选择放手的话,要当机立断,及早抽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