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门”文化(2)

“阀”之意为“阀阅”,代表资历和功绩,曾立下功勋的家族会在大门外竖立柱子,上书功业。《玉篇·门部》:“在左曰阀,在右曰阅。” 阀阅变成了权贵望族的象征,也是世代因袭的家族地位的标志,自然,就与政治密切相关。

《晋书》有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门早就成了权贵与平民的区别;门,也早就成了权贵渠道的象征,“走后门”就是中国的悠久文化之一。中国上至皇宫、下至达官贵人的大院,但凡有点权势的,总会在庭院中修建若干偏门、角门、后门,实际上是公然把事情分为光明磊落和阴暗鬼祟两种,而且前门、正门大多时间都是关闭的,往来人员进出多走那些偏门,“走后门”的同义词就是“走门路”,意思是,只有走后门,你才能有门路、生路、发达之路。

唐代常以诗取仕,于是常有诗人怀揣着诗稿“干谒”,即以诗敲前门、后门。唐张固在《幽亲鼓吹》记载说,白居易16岁来到长安,也是怀诗投谒名人顾况,在读白居易诗前讥讽地说:“米价方贵,居亦不易。”待看完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大加赞赏,又说道:“道得个语,居亦不难。”白居易因此得名。白居易虽然的确是天才诗人,但也不得不靠“走后门”留在长安。当然,后门也不是那么容易走的,万彤云《献卢尚书》:“荷衣拭泪几回穿,欲谒朱门抵上天。”绝大多数平庸的诗人都被拒之门外。

白居易虽然走后门成功,但也感叹于此,曾写下《见尹公亮新诗偶赠绝句》:“袖里新诗十余首,吟看句句是琼琚,如何持此将干谒,不及公卿一字书?” 诗人杜甫也曾作《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句》,叹曰:“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

清代朱象贤《闻见偶录》说:

今凡府、州、县衙署,于大堂之前正中俱立一石,南向刻“公生明”三字,北向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官每升堂,即对此石也。予考旧典,此名戒石。所刻十六字,乃宋太宗赐郡国以戒官吏,立石堂前,欲令时时在目,不敢忽忘之意。先是后蜀孟昶撰戒官僚二十四句,至宋太宗表出四句,元明以至国朝,未有更易。

但是,民间几乎没有多少人记得这衙门口上的戒言,反而人人都知道:“衙门口儿向南开,有理无理拿钱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