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早期共产党组织成立(2)

上海,正是个腐朽与进步同在、黑暗与希望并存的城市。一方面,它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缩影,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在这里横行,整个社会纸醉金迷、龌龊不堪;另一方面,也有希望的力量,学生、工人、知识分子具有爱国正义感,要求争民主、争生存、争主权,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

面对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工人们并没有忍气吞声,甘受压榨,中外企业的工人先后进行过无数次自发的罢工斗争,参加罢工的少则几十人,多则几千人。

1918年4月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上海纱厂工人多次举行罢工,每次罢工人数平均在三四千人以上。五四运动中,6月5日,上海纱厂5000多男女工人首先罢工,声援北京爱国学生,罢工迅速波及各行各业工人。数日间,全市六七万人投入政治大罢工,形成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三罢”斗争的洪流,工人阶级开始了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到1920年,中国产业工人发展到195万人左右,其中上海不下50万人,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形成了强大的革命力量。

上海是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并为创刊号写了发刊词,即著名的《敬告青年》一文。他大胆提出科学与人权“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在中国擎起了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大幕。

《青年杂志》开始创办时比较艰难,刚开始发行时,也不过一千册左右,但是陈独秀对《青年杂志》的前途很有信心,陈独秀已经预见到进行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意义和远大前景了。他对人说:“开始有千册就不错了。有十年八年工夫,《青年杂志》一定有很大影响。”

《青年杂志》创刊不久就得到了胡适的加盟助阵,他时常在《青年杂志》上发表一些译文或者见解新颖的文章。

同在这个春天,《青年杂志》又吸引了另一位重量级人物。留学日本的李大钊,深受国内反袁斗争形势的鼓舞和陈独秀《青年杂志》的感染,满怀革命激情,写下了热情洋溢、活力四射的《青春》一文。李大钊振臂高呼:“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