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垦号(1)

庄稼成熟的芬香飘过对岸,将一拨拨渴望温饱的汉人吸引来,而越来越多人的到来,也将土地越来越多地开垦了起来。明郑时期,台湾开发起来的土地仅限台南附近的西南沿海,到清康熙末年时,移民垦拓的锄头已经落到大肚溪以北的土地上了。

台北地区曾有个很响亮的名号叫“陈赖章号”,它比林成祖更早在此落脚。陈赖章不是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一个垦号名。当时规定,不属于少数民族的土地,汉人可以开垦,但必须先向台湾官府申请土地的“开垦权”。经审核与查勘,再公告数个月且无异议后,就可以发给“垦照”。获得垦照的申请人,称为垦主。陈赖章垦号是由陈天章、陈逢春、赖永和、陈宪伯、戴天枢等5个人组成的,他们都是来自福建泉州。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他们合伙向诸罗县官府申请的是台湾北部广达100多平方千米面积的大片土地。(陈赖章小注)

当年留下的文献记载,此次开垦“东至雷里、秀朗二社,西至八里坌、干脰,南至兴直山脚,北至大龙峒沟”,与今天的台湾地图相比较就会发现,陈赖章号所开垦的这些土地,除了包含艋舺、大龙峒、大稻埕、锡口等现今台北市市中心地区之外,更包括了今日新北市汐止、中和、永和、八里、三重、芦洲、泰山、新庄地区一带,确实声势浩荡。

关于构成陈赖章垦号的这5个泉州人,如今已经无从详查他们的具体生平与祖地了,但他们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开始的这次大开垦,是至那时为止台湾最大规模的垦拓事件,它具有一个标志性意义,即标志着台北盆地大规模垦拓的开端。接下去,大小垦号和零星开发者也紧随而至,逐渐把那里开发成一个“大米仓”,台北都会区的形成也是在那时开始得以奠定的。

位于新竹的金广福会馆则兴建于道光年间。

那时期,竹堑东南面的北埔、峨眉、宝山地区仍是少数民族赛夏人生活的区域。道光十四年(1834年)十二月,淡水同知李嗣邺拿出1000两白银,并让姜秀銮设隘楼15座,雇隘丁160人,承担起沿山一带的防务。所谓“隘”,其实是当时防止少数民族侵扰的机构,隘丁负责防御,隘户负责开垦,而隘与隘之间又彼此形成一条防御线。(李嗣邺小注)

道光十五年(1835年),李嗣邺让竹堑城西门总理周邦正与姜秀銮联手,各募资12600两白银用于开垦耕种与设隘防务。姜秀銮是广东人,周邦正是福建人,在他们的省籍前加个寓意财源滚滚的“金”字,组成金广福垦号。事实证明这是一个相当成功的组合,周邦正负责竹堑城内的行政事务及戳记,而冲锋陷阵的开垦,则由姜秀銮一手包办。姜秀銮带着佃农数百人从竹东三重埔一带出发,循着原住民耕牛留下的痕迹步步为营往里推进,垦拓的范围不断扩展,东北抵树杞林,西南边至苗栗三湾,形成了宛若虎抱的沿山一带广袤隘线,俗称金广福大隘。

竹堑就是现在的新竹,当年拓垦的那片地,如今已经繁茂丰盛,人烟鼎盛。侥幸留存下来的金广福会馆,曾是金广福垦号的指挥中心,又兼做收租场所和会客之地。而金广福对面,与之相距不过23米之遥的那幢建筑,则是当年金广福老板姜秀銮的老厝,至今仍有姜家后人居住其中。沧海桑田之后,这两座见证了那段艰辛岁月的古朴老屋成了最好的解说者,在丽日下,在细雨中,将万千往事滔滔叙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