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施琅平台(2)

此时,身在澎湖的施琅脑子也是清醒的。他已进入暮年,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乳臭未干的鲁莽小毛头,岁月让他学会冷静处事、学会审时度势。并非不恨郑氏父子,毕竟他不是木头人,从父至子,三代冤怨都纠结一起,这么多年都让他耿耿于怀、心绪难平。但是他也清楚,水师舰队中,许多人都是从郑氏军队那边降来的,旧情谊多少仍丝丝牵连,即使从未入过郑军,暗地里也难保不对郑成功的硬骨头心存几丝敬意。人头落地,鲜血四溅,私仇尽管报了,人心或许也就失了,孰轻孰重?况且,如今他已经是大清的臣子,必然得听命于大清天子,既然康熙帝都已经后退一步,慈悲为怀,他又怎么敢再公然泄一己之恨?此时台湾那边的郑军尚有4万余人,将士数倍于清军,水道又非常复杂险恶,真要针尖对麦芒一番,必然又是一场血流成河的硬战。杀其父、其弟、其子的人,如今都已经作古,而他仍好好活着,要论胜负输赢,已经不言自明,他还有什么必要滥开杀戒再结新仇?

施琅在澎湖逗留的时间并不长,前后仅两个多月。他确实也无心多留,台湾本岛才是他的目标,况且这么多兵员屯在粮草淡水资源都有限的澎湖岛上,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这两个多月里,他在澎湖期间做了几件事:一、向百姓贴出安民告示,让他们尽可安心过日子,并表示将向朝廷提请免除他们的徭税差役,以利休养生息;二、优抚战俘,从海里捞上来的给衣穿给酒喝,有伤者给治疗,愿降清的马上纳入队伍,再从他们中挑出一些刘国轩的部下好友,让其回台劝降,并亲笔写下《约法三章》,保证对昔日恩怨一概不予追究。

澎湖马公镇中央街有座其貌不扬的小祠,称为施公祠,它是台澎地区唯一专祀施琅的祠堂。原先台南也有一座,但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毁于一场地震后,就不再重修。两座施公祠都是在施琅生前建起的,当地有一种说法,因为施琅当年善待郑军俘虏,反对迁民弃地,使台民避免辗转之苦,所以台民建祠以报其恩德。

攻心战果真把郑氏集团内部攻得分崩离析,连从澎湖逃回的刘国轩也只能长叹:“众志瓦解,守亦实难。”年纪尚小的郑克塽在哗啦啦一泄千里的溃败面前,也根本不可能有更好的选择,七月二十二日,他下令岛上军民削发降清。

然而,一个叫朱术桂的人却不愿意。

朱术桂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被隆武帝之后在广东肇庆称帝的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封为宁靖王。1664年郑经特地把其从闽南迎请到台湾,将他视为明朝正统,并供奉岁禄,使之成为一个精神象征。(朱术桂小注)

台南市的大天后宫,当年就是郑经特地为朱术桂修建的宁靖王府邸,一直到现在,其雕梁画柱仍透着几分恢弘的帝王气派。与所有中国传统建筑喜好坐北朝南不同,宁靖王府选择了坐东面西,而西边那个方向,就是大陆,就是曾经的故国。

原先宁靖王府临海,府门一开,汪洋波涛尽现眼底,仿佛一脚踏出府外,登舟扬帆,就能回到旧日五光十色的华丽梦乡中。可是已经孱弱如风前烛的皇家后人,狼狈龟缩孤岛之上,在日落月起之间,引颈眺望,也只看得见朱氏王朝渐行渐远的黯淡背影。本以为万里海域可以为盾,郑氏家族能够为伞,就那样苟活着,姑且为曾经的皇族、曾经的大明帝国将仅存的旗帜插起,然而,偏偏连这样的日子最终也无法支撑下去了。清军来了,刀枪对准郑氏,但没有人能够保证,其刀刃上锐利的寒光不会伤及朱氏。(宁靖王府图片1、2、3)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