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陈永华(2)

在提议推行屯田制度的同时,陈永华还提出兴办教育的设想。

许多历史往事堆砌在烟尘里已经只配做垃圾,但有些历史今天回望起来却仍然非常有价值:台湾全岛如今有40多座孔庙,而第一座孔庙则兴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第二年正月竣工。陈永华在此设立“太学”,自任主持人,亲自传授弟子,另外一些大陆来的文人学士也被召来充当教师。

那时的台湾,尚没有日历与文字,计算时间是以月圆为月、十月为年,教育业几乎还是一张白纸。如此情况下,仅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孔庙肯定是不够的,于是规定,凡汉人居住的村社,都必须设立学校,所有年满8岁的孩童,都得入学,由东渡来台的那些大陆儒生教导汉文,学习儒家经史文章。而当地少数民族子弟入学,则以免除徭役作为激励。

能征善战不是一个空洞的词汇,支撑着它的除了与生俱来的智慧、胆略、气度之外,更重要的是知识,而知识素养源源不断的培育与储备,往往又是一个政权能够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条件。大概正是基于此,郑经在稍有犹豫之后,还是接受了陈永华的倡议。

台湾有史以来最早的一场考试开始了。按规定,天兴州、万年州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州试胜出者,参加府试,府试通过了再送院试,而院试录取者,就可以获准进入“太学”深造了。就是说,这座孔庙在当时,是台湾读书人最仰望的高处。凡在里头苦读3年得以毕业,就可以学而优则仕,踏进官场,成为享用俸禄之人了。

毫无疑问,在推行台湾文化教育方面,陈永华功不可没。今天台南市位于孔庙对面不远处仍有一座小庙,名为“永华宫”,宫内所供奉的神明“广泽尊王”,就是当年陈永华从福建迎请来的。而陈永华死后,也由人而神,当地百姓也在宫内供奉起“陈永华参军”塑像,祭拜的香火至今不灭。

除了寺庙,台南市政府旁有一条路,一直到今天,也仍然是以陈永华的名字来命名的。而高雄县内湖乡那个“参军庄”地名的得来,则正由于此处曾是当年咨事参军陈永华的垦屯之地。

台南六甲赤山的龙湖岩寺,据说由陈永华所建。在这之前,郑经在承天府东安坊也修建了一座弥陀寺。如今,它们是台湾现今保存最为古老的两座佛教寺院。从那时起,台湾宗教日盛,单佛教寺庙,如今就高达4000多座,小佛堂精舍也有数千,信徒480多万,僧尼则有3万多位。(弥陀寺小注)

关于陈永华,最富传奇色彩的是与洪门天地会相关的传说。

天地会以异姓结盟,拜天为父,拜地为母,又因为明太祖年号是洪武,所以他们取洪为名,尊化名为“万云龙”的郑成功为龙头大哥,从事反清复明的行动。这个秘密组织清初时在漳州出现,一直持续了200多年,至民国仍未绝迹。除天地会本名外,还有添弟、小刀、双刀、父母、三点、三合等十几种名称,鸦片战争后又出现了哥老会等大量分支。这个神秘而生命力强大的组织,传说中是由一个叫“陈近南”的人创立的,而“陈近南”,很多人相信就是陈永华的化名。陈永华在台南六甲乡龙湖村所修建的那座龙湖岩,因此也被很多人看成是天地会的发祥地。(天地会小注)

有一种民俗表演至今仍在台南、高雄等地流行,称为“宋江阵”。

关于“宋江阵”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或认为是《水浒传》英雄好汉攻城所用的武阵,或认为是从明代戚继光“藤牌兵”、“鸳鸯阵”演变而来的。还有一种说法则与陈永华有关。(宋江阵图片,五张随便用,根据版面合适安排)

为了方便治理台湾,陈永华提出“寓政于教”的政策,结合民间信仰与地方武力,将郑氏军中赫赫有名的藤牌兵“五花操兵法”,演化成这样一种颇具观赏性与实用性的阵式。

曾被郑成功以“当世孔明”相看的陈永华,确实也倾出自己所有的才智,试图将郑氏政权辅佐起来,辅佐得风调雨顺、万古长青。他竭力了,只差也挥毫写下《出师表》,表明“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的心迹。

那一时期,曾经颇受郑成功器重的沈光文,因为对郑经执政后的一些做法不能认同,便写诗予以讥讽,竟惹恼郑经,险些被杀。不得已,他避居入山中寺庙,削发为僧。后还俗,移居台南平埔人目加溜湾社,也就是今天的台南安定乡。渐入暮年的沈光文在此设立私塾,招收平埔人子弟教授汉文,从另一途径对中华文化在台湾进行传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