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安平城(2)

而今天台中县成功岭附近的王田、台南官田乡、台南乡新营等地名,追溯起来,也都与当年的那一段历史有关。

那些被将士以及文武官员圈下的土地,其实主要的劳作者并不是他们自己。大量土地被开垦后,需要大量的劳力进行耕作。此时,海峡对岸迁界海禁正愈演愈烈,深受其苦的百姓饥肠辘辘又怨气冲冲。郑成功便趁机派人悄然渡海招募,并将他们陆续运载来台,“收沿海之残民,移我杂土,开辟草莱,以相助耕种”,竟很快就有两三万人鱼贯而至。这些人不仅带来了丰沛的劳力,也把大陆先进的农耕工具与生产技术一同携来。同乡同村的,相互毗邻而居,彼此照应,渐渐就有了许多新的村落次第出现。

1662~1666年,仅仅用了4年时间,开垦就大见成效。1667年7月,甚至开始有能力遣商船到大陆港口购买船料,运往台湾,用以制造船只,再让船只装载白糖、鹿皮等货物,上通日本,下贩东南亚各处,“从此台湾日盛,田畴市肆,不让内地”。

船只赴日本不仅是贸易,还带去另一项任务,就是铸造名为“永历通宝”的钱币。

委托日本铸造永历钱并不是郑经的首创,早在清顺治八年(1651年)12月,尚驻扎在厦门的郑成功,就遣使日本,请求代铸紫铜质的永历钱。这些钱直径达~厘米,重量则在~8克之间,不仅比当时内地流通的宋、明时期制造的钱币轻便,连外观上也精致许多,很受欢迎,并随着贸易的开展,一直从岛内流通到日本、东南亚一带,甚至连江浙奥等地,也时能见到。

那时期有一个文人非常受郑成功器重,他叫沈光文,字文开。

在郑成功之前,沈光文其实就已抵达台湾了。他是浙江鄞县人,曾是明朝国子监学生,擅长诗文、卜卦、医理。明亡时,他曾奔赴南京弘光小朝廷中任职,授太常博士,并曾参预军务,晋升为工部郎。南明弘光帝被杀后,他颠沛流离,四处漂泊。1652年秋,他乘船途中,被台风刮到台湾,从此留居下来。将荷兰人驱走之后,郑成功意外听说沈光文在台,非常欣喜,特以隆重礼仪召见了他。

沈光文留下了《台湾舆图考》、《草本杂记》、《流寓考》、《台湾赋》、《文开诗文集》等一系列有关台湾的著作。他前后在台30多年,以自己的笔记录了所目睹的当时台湾状况,对后世了解与研究台湾历史,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台湾通史》中称颂他为台湾文献鼻祖,又有人称他为台湾的孔子。台南善化至今仍保留着光文里、光文路的地名,即是当地人对他的纪念。(沈光文小注)沈光文像、沈光文雕像

那时,不愿降清的明朝遗臣士大夫,有800多人也接连渡海赴台。愤怒与悲伤都容易出诗人,这些人满腹锦绣文章、一腔经世辅政之能,却不幸恰逢动荡之秋。大家为大明王朝消亡而涕泪滂沱痛不欲生,催生了泉涌的才思,或著书立说,或结社吟诗,于是岛上墨香顿起,扑面而来。这肯定令郑成功颇为欣喜。他本来就是一介书生,14岁就考中秀才,又赴南京国子监求学过,万卷诗书曾寄寓过他万千理想。是动荡坎坷的世事,使他走入刀光剑影之间,身沐血光,心绪颠簸。此时,在自己所效忠的大明王朝烟消云散之时,他退到这座孤岛之上,胸中仍有那么多的不甘与期待、那么多的幻想与激情。他要赋予这座岛屿以新的生命,让它田野遍地,物产丰美,生机勃勃。

但连他自己也不曾料到,他的生命竟会在这一年端午节后的第三天戛然而止了。

一年前,他率军登上台湾岛,最先攻下的荷据城堡就是那座赤嵌城,后来改为承天府所在地。不料,正值盛年的他也突然命断城内。

关于他的死,有暴病一说,有被毒杀一说,除此以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被儿子郑经的乱伦活活气死的。郑经与四弟郑睿的乳母陈氏通奸,生下一子。郑成功得到消息,痛不欲生,很快气绝。诡秘真相如今都深埋在历史深处,已经无法细究了。一代雄才,壮志未酬,却英年早逝了。

这一天是1662年6月23日,农历五月初八,距他收复台湾仅仅4个多月。

他最初的墓地位于台南县永康市盐行里,即今天的盐洲村洲仔尾。墓地很简陋,几乎不加修饰,潦潦草草就将一个生命覆盖了。1681年,在他死后19年,长子郑经也葬在了侧旁。父子各有谥号,郑成功为武王,郑经为文王。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在郑成功逝去37年后,郑氏父子的灵柩又被清朝廷掘起,然后一同迁回泉州南安老家,葬于水头镇康店村覆船山上的郑氏祖坟里。“朱成功系明室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话说得虽很悦耳,事实上仍是隐隐不安,明里暗里,郑氏父子都已经成了反清复明的精神领袖。人死不能复生,但潜藏于民间的那股反抗情绪却随时可能死灰复燃。

而以这样的方式归葬故土,对郑成功来说究竟是欣喜还是无尽的耻辱?

无论如何,郑成功最终还是离开台湾了,但连他自己都没有料到,台湾却没把他遗忘。他死后,竟渐渐成为台湾本土性的一个神明,被当地百姓广泛祭拜。至今台湾供奉祭祀这位“开台始祖”、“开台圣王”的庙宇竟然多达170多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