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兰遮城共3层,最底层在地下3米多的深处,周长600多米长的城墙上,是用糖水调石灰制成的砖砌成的,那砖竟比石头更坚更硬。而墙头上则设置了30门大炮。与赤嵌城相比,无论规模、武器、人员,还是粮草的储备,这里都更充裕厚实,于是就需要更充心的耐心和韧性来与之周旋。
这个城,郑成功围了近9个月。
并不是枯守死等,郑成功一边接连给城中的荷兰驻台湾总督揆一写信,告诉对方只要乖乖离去,既保存了性命,还可以带走私人财宝,一边下令南北各路人马开始屯垦拓荒,按镇分地,按地开荒。尽管5月底,他的部下黄安等人带着一些粮草从金门抵达台湾,而这一次,同时也带来了6000将士。加上先前到来的25000人,3万多张嘴的吃饭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了。(揆一小注)
当时一个叫菲力普?梅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土地测量师留下一本日记,叫《梅氏日记》。郑成功夺下赤嵌城后,菲力普?梅被俘,他在战俘营里目睹了郑氏军队屯田垦地的情形:每个将官手下有1000~1200人,在山脚和每个能开垦成水田的土地上,每一两百人为一群,很认真地耕种土地。他们种很多番薯,多到足以食用3个月。每个角落都用来耕种,甚至道路也不例外……
食不裹腹当时确实成为郑家军最大的困扰,但热兰遮城内的荷兰人境况却更为不堪。
郑成功给揆一写信,他非常有耐心,信不是写一封,而是接二连三地写,都是动员揆一认清形势赶快投降。其实早在1661年4月27日,当郑军大队人马还在澎湖候风时,郑成功就已经给揆一写过信,告诉对方台澎两岛所居住的都是中国百姓,那是中国的土地。(郑成功给揆一的招降书)
饱读诗书出身的郑成功,仍旧认为文字是有力量的,是可以征服人的。
但揆一并不以为然。他其实是瑞典籍的,出生于斯德哥尔摩,受雇为荷兰卖命,他不相信荷兰会轻易放弃在台湾的利益。而不放弃台湾,就意味着不放弃他,所以他抱有幻想,以为增兵迟早要来,于是对郑成功的拒绝也是接二连三。
援军确实来过。
46岁的揆一那时其实已经被巴达维亚东印度公司撤职,1661年6月东印度公司派检察长克伦克率两艘战舰驰往台湾接替揆一的职务,不料船近台湾时,才发现洋面上已经布满郑军战船。克伦克逃回巴达维亚,将台湾的情况报告公司。几天后公司拼凑了700多名援军分乘10艘战舰驰往台湾。他们7月5日出发,却是在一个多月后的8月12日才抵达台湾海面。但双方并没有马上交火。那些日子海上风狂浪大,荷军不敢贸然前行,所有船只都停泊到港外,远远观望。直到9月8日,风浪平息了,枪炮才突起。
荷军开始出击了,但他们并没有如愿。
虽然武器落后,但凭借着人多势众,郑军以火攻、以埋伏、以密集的炮弹攻击荷舰,总能以巧制胜。这场交火时间拖得有点长,一直到年底,来增援的荷军已经仅剩下2艘战舰了。见大势已去,他们悻悻地掉转船头驰回巴达维亚。
困守在热兰遮城里的揆一,眼睁睁地看着飘着自己所供职的那个国度旗帜的船只渐渐远去,内心充满恼怒、失望、无奈。
郑成功也看到了。他知道属于自己的机会来了。
接下去的日子,一场又一场猛烈炮火从郑家军这方接连向热兰遮城发射。这是来硬的,软的也有,将翻译李仲派往热兰遮城,再次把自己的意思告诉揆一:“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他要重申的是,台湾不是荷兰国土,而是先前郑芝龙练兵的场所,所以,他渡海而来,予以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