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郑芝龙(2)

势头相当好,越来越壮大的队伍从容地在闽粤间呼风唤雨。官军虽多次追剿,却哪里剿得了?无一不以失败而告终。更有讽刺意味的是,崇祯元年(1628年),一支共有43艘戎克船的船队从福建漳州出发,转眼间却被郑芝龙劫去20艘。而在这前一年,朝廷其实就已经向郑芝龙招手示好了。出面招抚的是曾任泉州知府的蔡善继。然而当郑芝龙欣欣然率众到泉州见到蔡善继时,却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热情与诚意,这让郑芝龙与一同前来的两个弟弟都感觉很不好。(蔡继善小注)

招抚失败了。

郑芝龙其实是愿意到帝国的金字塔中谋得一官半职的。动荡漂泊虽也咤叱风云,毕竟非正统,毕竟没有名分可以理直气壮地光宗耀祖。交战的官军败在他手下,他抓了俘虏,好酒好菜招待了一场,然后又客客气气送人家回去,走时特地捎上话:“某非敢拒官军,不得已耳,苟得一爵相加,当为朝廷效死力,东南半壁可高枕矣。”

这个姿态再明白不过了,他很愿意归属朝廷,但朝廷得给他一官半爵。

1627年,朝廷上天崩地裂,那位终日沉迷于制作木工活的天启皇帝,终于重蹈其父光宗皇帝的覆辙,因服仙药,在八月间突然暴死,年仅23岁,在位仅7年。保护伞一没,百官马上上书弹劾宦官魏忠贤。魏忠贤末路到了,人人喊打声中,他自知难有好下场,3个多月后也上吊自尽了。

宫廷内的天翻地覆,离郑芝龙毕竟有些遥远,但摆在面前的许多末世乱象他必定会看进眼里。年景不好,凶象叠出。有资料显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时,福建的人口仅为391万人,到了明后期,已经在500万人以上了,而耕田面积洪武26年(1393年)时为146259顷,到万历六年(1578年),却仅有134226顷,也就是说与人口不断增长相反,可用来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加上那场从天启六年(1626年)起的大旱一直在各地持续蔓延,闽南地区也久未见甘霖,许多村落连草根树皮都被人剥光吃尽。

大灾之年,却成为郑芝龙大展身手之时。他趁机招揽泉州数万饥民赴台拓垦,扩大自己在台的产业,竟应者如蚁。

崇祯元年(1628年),朱由校的四弟、17岁的朱由检坐到龙椅之上。新皇登基,并不能给天下带来奇迹,天灾依旧,人祸不断。这个千疮百孔的王朝,已经拖着年迈的双腿,走得越来越蹒跚艰难、摇摇欲坠了。这年七月,朝廷再次招抚郑芝龙。这次出面的是福建巡抚熊文灿,熊文灿显然吸取了泉州知府蔡善继的教训,即承认郑军攻荷有功,诏授郑芝龙为海防游击,任“五虎游击将军”,同时授权让郑芝龙负责扫荡在台湾海峡一带横行的海盗。官衔郑芝龙喜欢,而后面那个权限更令他动心——将其他海盗势力消灭了,余下的就是郑家的天下了啊!郑芝龙窃喜之中顺从了,他离开自己的海上贸易根据地台湾,坐镇闽海。此时,他的部众已达3万多人,船只则逾千艘,真可谓人多势众兵强马壮了。(熊文灿小注)

新皇登基了,但天象仍是恶劣,各地都比赛似的恶劣,福建大旱已经整整三年,没有雨,没有水,许多田地早已颗粒无收。靠什么裹腹?这事让福建巡抚熊文灿一筹莫展,真的头疼啊,饥民的怨恨之火快烧着乌纱帽了。

恰在此时,郑芝龙很及时地献上一个计策:召饥民赴台垦荒。有记载说,此次招荒民赴台,“一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舶载至台湾,令其芟舍开垦荒土为田……”他在台湾不是曾有“十八芝”吗?不是有大片大片的田产吗?所以他很清楚,那里确实太富庶了,而且雨水丰沛,气候湿润,最夸张的说法是“插根扁担都能成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