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经济危机的直接后果就是国内政治与社会紧张局势加剧,使得希特勒在德国当权,并鼓励了法西斯运动在其他地区的发展……但是,经济危机也是一场世界危机……特别是丝绸出口的损失给日本经济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日本农民及小农场主面临的窘境促使日本军队采取了新的扩张政策。
2. 经济成功保证竞选再次成功(拙劣的经济业绩则导致竞选失败)。根据一个政治学学派的理论,选民在选举时的取舍主要基于他们自己的经济体验和预期。用赫尔穆特·诺泼斯的话来说,就是“基于经济考量的投票……在民主国家的公民头脑中根深蒂固”。这使得很多政客把连任希望寄托在“富足感因素”上,即认为一个政府是否得民心,在于其经济业绩如何。这一理论的一个流行版本正好解释了克林顿为什么在1999年的弹劾案中没有下台, 原因就是美国股市一路走高。1992年克林顿的竞选口号—“蠢货,经济才是硬道理”—成为该理论的一种简略的表达。
3. 经济增长是提升国际地位的关键(但是过于扩张的国际势力可能会导致经济衰退)。在《强国的兴衰》一书中,保罗·肯尼迪认为经济学为解读国际关系史提供了钥匙:“世界军事强国之间平衡的变化都是继生产力平衡的改变而产生……胜利总是属于物质资源最雄厚的一方。”考虑到两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盟国所具有的绝对压倒性优势, 这一假说初看起来具有说服力。即便是肯尼迪随后的话—所有强国最终都会因扩张无度而衰竭,因为它们日益增长的军事开支开始削弱它们的经济实力—也没受到很大程度的挑战。 当人们忍不住嘲笑肯尼迪关于美国会在苏联解体后扩张无度和经济增长过速这样的警告时,他却言之凿凿地说,美国听从了他的建议,因为自20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一直在大幅度削减国防开支。他的分析也没有排除苏联因扩张过度先垮台的可能性。而《强国的兴衰》刚出版时,细心的读者可以推断出苏联将最先接近垮台的边缘这种论点。换言之,虽然马克思主义在1989年也许遭受了挫折,但经济决定论却没有。所发生的一切就是:戈尔巴乔夫的失败与克林顿的成功都是经济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