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官死后来到阎王殿,傲然标榜说:“我所到之处,只喝别人一杯水而已,因此,在鬼神面前心中无愧!”阎王讥讽说:“设置官员是为了治理百姓,任何官员都要去做兴利除弊的事情。仅仅认为不要钱就是好官,那设一木偶在公堂上,它连一杯水都不喝,不更胜过你吗?”这个故事对那些将当官如同撞钟、不办实事的官员而言,具有直接的讽刺性。只喝水,不办事,还不如一具木偶。
毛泽东曾经特别强调要为老白姓办具体的实事,他说:“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
毛泽东还很注意及时革除工作中的弊政。1941年6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的杨家岭小礼堂召开边区各县县长联席会议,当天下午正在开会时,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如倾,一个炸雷,击断了礼堂的一根木柱,坐在附近的延川县代县长也不幸身亡。同一天,一位农民饲养的一头驴也被雷电击死。这两件事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这位死了驴的农民逢人就说:“老天爷不开眼,响雷把县长劈死了,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
保卫部门闻讯,要把这件事当作反革命事件来追查,逮捕这个“竟敢如此咒骂毛主席”的农民,并要公开处理,以一儆百。毛泽东知道这件事后,立即阻止了保卫部门的行动。他说:“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不要一听到群众有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去追查,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的表现。我们共产党人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从群众的民怨骂声中,毛泽东深刻反思,并举一反三,他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领导同志一道,深入调查发现“确实公粮太多”,“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于是,迅速采取措施,减少了群众的负担。
1972年到1973年夏天,甘肃定西地区连续22个月没有下过透雨。数百万人缺粮,数十万人和家畜缺饮用水。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宋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如实做了汇报。参加会议的周恩来听了十分难过,他说:“我们解放几十年了,甘肃老百姓还这么困难,我当总理的有责任,对不起老百姓。”说到这里,周恩来伤心落泪。会后,他立即抽调干部,奔赴甘肃帮助救灾。一年后,已查出癌症的周恩来对甘肃的灾情仍放心不下,他指示再一次到甘肃调查灾区群众生活安排落实情况。当工作组的报告放到了病床边时,刚做过手术的周恩来在报告上连续写下9个不够和3个感叹号:
“口粮不够,救济款不够,种子留得不够,饲料饲草不够,衣服缺得最多,副业没有,农具不够,燃料不够,饮水不够,打井配套都不够,生产基金、农贷似乎没有按重点放,医疗队不够,医药卫生更差,等,必须立即解决。否则外流更多,死人死畜,大大影响劳动力!!!”
多年后,周恩来的这个批示被中央档案馆作为档案收藏。翻开这份档案,人们仍能感受到共和国总理将灾区群众的安危冷暖系于心中的一片情怀。
退休后的邓小平,最关心的还是人民的生活质量。1993年9月16日,邓小平在和弟弟的一次长谈中,说了这样一句话:“国家发展了,我当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了。”而人民对邓小平这种一心牵挂人民生活的领袖的情感是怎样的呢?在邓小平故居的留言簿上,有这样一句质朴的话:“小平同志让我们填饱了肚子,用上了票子,住上了房子。我们永远怀念你!”道出了普通百姓对他的深切缅怀。
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之下,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内容也是不同的,老百姓所关心的具体的“实事”是什么,还需要各级官员从实际当中去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