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我不要这疯狂的世界”

我还记得数年前第一次在博客上读到王恺的文字,惊奇极了。还有这样一个人,用一种和外界疯狂世界完全不用的音频,细密地写着自己的文字。然后,我开始四处打听作者是谁。就算打听到了他的工作单位,同事们说起他仍然是语焉不详——这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多么模糊的影子啊。而且他在工作中交出的稿子,和博客上写的,完全是两回事。一个人可以把自己的精神生活掩藏得这么好,可以让社会面貌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尽情地没有关联,真是好极了。是的,写诗的卡瓦菲斯似乎是个公务员,写小说的卡夫卡也是个不错的公司职员。 

王恺的精神来源,说起来很古典,无非是契诃夫,莫泊桑,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来又加入了古典唱片。一切70后文学青年的基本养料。有这些打底,当他穿行在中国乡镇采访着打砸抢社会新闻,看到的是所谓新闻真实背后的各种生态。他也说,“灰暗复杂的人生远比光明正大版要精彩许多”,以及“我们都是通过别人的丑态来看清自己的。” 

在《震余记》里,他写道:“从地狱里出来,你走进的人间并不是安乐窝,反倒是一样的肮脏、滑稽和令人沮丧的带点污秽味的人间,也许,是不值得教育自己的。”而对于那位上了新闻的天使女护士,他的感受则是:“没想到她在生产上也这么倒霉,想到她和爱人是如何在黑夜中隐含着痛苦在那里造人的,孤独而痛苦的反抗着死亡,却又总是失望,就实在看不下去——人,好像是割倒的草,被扔掉的果核,在尘土中呼吸着,慢慢,慢慢死亡。” 

当很多文艺工作者叫喊着要给时代画像,王恺用寥寥几笔绘下了这个微弱时代的炭一样的面貌。有推荐者说,王恺的好处在于好奇心旺盛以及观察敏锐,这些大体都没错,可是他最大的好处仍然是喜欢在人群散去的灰烬中翻看一番,并将自己的感受枝桠繁复地衍生开去。简直是在灰烬上作画的艺术家。 

本书中有不少篇幅写着对中国传统戏曲的观感,比如论及《长生殿》:“在漫长的三天大戏中,我最感动的确实还是杨妃的鬼魂追逐明皇车马的那出——她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异类,漫无边际的追赶着,金甲神出来拦截她,那种哀伤的明白过程——中国戏里一向有这种出人意料的美丽。为了这段,我原谅嫦娥和她的丫环头上的那些白纸圈。”这些,都让人对传统戏曲桥段另眼相看,从中断断续续地理解中国人的情感方式。而在收入本书的各色游记里,王恺的感受则直追日本散文名篇:“也难怪佛祖看见生、老、病都那样惊惧和诧异,北方,生命是隐密的,尤其是和肉体有关的一切,都遮挡在布、屋子和建筑物之中,而这炎热的雪山下的国家,生、老、病都是无法遮挡的丑,甚至这里的果实,还没有熟透,就开始腐败。在博卡拉雪山下,小贩们推着车叫卖果汁,一边沿路扔弃着那些坏掉的青柠檬。开始的香,瞬间变成了灾难。生命的毁损,冲击的不是视觉,而是整个的对以往体系的相信。” 

读王恺的文字,总是带着点怜惜的,生怕一口气读完。王恺说起过很多写作计划,比如写戏曲,写茶叶,我想无论哪样东西,哪个领域,他写起来都和别人完全不同。唯愿王恺一直写下去。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