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出口也能授予一个国家权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的舆论认为,德国是通过和平的手段来发动战争的,即通过贸易,尤其是出口的急剧扩张,以及尝试在海外市场倾销其产品,目的是阻止海外的工业化,来对其他国家进行无声的经济渗透。这种舆论很是强势,以至于六个同盟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比利时和日本——在1916年的巴黎经济会议上通过了决议,决定不仅取消对德国出口商品的最惠国待遇,而且将其出口的商品列为禁止进口商品,或将其归于特别的体制管理之下。这种精神一直延续到凡尔赛会议,然而这种精神却是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所反对的。
此外,当今世界,消费决定福利,出口授予权力,因为它们让一个国家能够决定其他国家的生活水平以及获得商品和服务的渠道,尤其是在这些商品和服务是“基本的”必需品的时候。中国最近就使用了出口控制,减少了日本从中国进口稀土矿的渠道。在处理与邻国的关系时,俄罗斯利用天然气出口作为实施外交政策的一个工具。美国在向那些它认为是潜在敌人或对它有安全威胁的国家出口高科技产品和军事装备方面,则有着大量的限制。而石油出口国则将石油作为武器,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在1973年,沙特阿拉伯和其他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为了报复美国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对以色列的支持,向美国实行出口禁运。
但是出口同时也会带来脆弱性,因为出口是依赖于其他国家的行动上的。“一战”前的这一案例中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对德国出口的警告,似乎被德国国内的一些担忧所淹没了。人们担忧,德国已经过度地依赖国外市场,其结果就是让德国在外国的行动面前变得更加脆弱,而这些行动将会使德国没有办法获取原材料和食物。正是这种担忧,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德国在1879年时颠覆了其原来的政策,转而实行保护主义政策,特别是在农业政策方面,力争在食物方面实现自给自足。这种担忧同样也促使德国改变了俾斯麦的政策,同其他欧洲国家一起“争夺非洲”和非洲市场。
同样的,在2008~2010年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发现,其出口增长战略在国外市场遭遇衰退时显得不堪一击,而且出口急剧萎缩会造成中国大量工人下岗。因此,贸易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同时创造权力和依赖、坚韧和脆弱。
最后,商品,特别是一些基本商品,如石油供应源的过度集中,以及出口的目标市场的过度集中,也会使贸易变得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