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一切都是旧的,但我们总需要强说新词。在出版物充斥的年代,未必开卷有益,财经类书籍尤其如此。大量未经经济学起码培训的写手,以其恣意想象和生花妙笔,加上对史实野传的任意肢解,一本本畅销书就此问世。但本书不同,作者罗伊·史密斯的专业造诣、实践经验、细节刻画、娴熟的文字以及长焦的历史视角,使人们在一种动荡不安的感受中,阅读着华尔街同样动荡不安的进程。读完之后,不仅没有安定地找到答案,反而更为困惑和忧虑。
雷曼兄弟如果获救,会怎么样?迄今为止,人们对次贷危机中,大机构的随风而去仍记忆犹新。历史或将重演,但却难以假设。假设没有次贷危机,雷曼兄弟会安然生存下去吗?假设雷曼兄弟获得及时救助,次贷危机可以避免吗?我们只知道危机中金融机构有倒下,也有诞生,对危机的救助所带来的危害,甚至也有可能大于危机本身。次贷危机爆发前,金融体系的膨胀,金融创新的眼花缭乱,金融从业人员的君临天下,金融杠杆的岌岌可危都是显而易见的。甚至有人喜言,在美国,如果你不是体育或者娱乐明星,却能获得同等的知名度和财富,那么你恐怕就只能去金融机构了。事后看来,雷曼兄弟之死和次贷危机的发作,都不是令人惊讶的事。令人惊讶的,反而是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事前我们都能坚定地视而不见?
谁还记得那些辉煌的名字?本书翔实地介绍了华尔街重要的大玩家,那些显赫的机构,机构中显赫的名字,以及这些机构和名字显赫的兼并和变迁。这些城头变幻的大王旗,都已入于渔樵闲话。那些曾经优秀的机构、杰出的金融家,以及重要的金融案例各有精彩,但其失败恐怕要么因为贪婪,要么因为自负。金融家们似乎总是大致行走在法律之内,道德之外,去争取他们此身根本用不到的、数不清的金钱。对他们,我们不用仰视也不必蔑视,但也许我们需要有某种漠视的智慧。
摇摆舞风行的金色年代?这样的问题有点突兀,但在阅读本书之后,突兀感或者会更浓厚。20世纪60年代华尔街的大发展、70年代的尼克松冲击、石油冲击和沃克尔冲击、80年代的金融国际化浪潮,以及随后的技术进步、金融创新等。在华尔街和日本的影子背后,总让人猜忌谁在那些历史阴影的背后浮现。
什么在席卷全球?在这一点上我们大致有把握,金融在席卷全球,因为我们不思考地认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为那么多寒窗苦读的学子,仍在蜂拥地挤入金融行业。在美国,人们一直在争论:是谁创造了美国梦?是以得克萨斯的牛仔们组成的钢铁石油的“主街”?还是一头教堂,另一头流水的犹太族群和MBA族群的“华尔街”?也许到了我们不应敬畏和神化金融的转折点了,金融体系很重要,它可能是帮手也可能是帮凶,但决定经济命脉的,仍然是爱迪生们,决意扭曲经济命脉的,仍然是政府官员们。被金融全球化?这更像是任何人无法决定的厄尔尼诺。
金融危机中核销了什么?金融危机总是伴随着倒闭、清算、核销、失业和萧条。危机中庞大的金融资产被不断注销。那些被注销的究竟是什么?仅仅是纸面财富吗?可能不是,金融家们被迫核销了虚妄的、本就不该拥有的财富,政府核销了纳税人的血汗以及就业岗位。但是,百年来危机的不断上演,清晰地提醒我们,毫无节制的贪婪和自以为是的智慧从未被金融危机核销过,它顽强地根植在人们的内心深处。
本书显然是针对华尔街和次贷危机而写的,我们关注的是谁将是下一个危机发源地,我打赌是欧洲,欧债危机和欧洲政治家的短视,同样深不可测。欧洲银行业将迎来流动性危机,然后是倒闭浪潮。欧元区将迎来的是最糟糕的希腊退出,还是最强硬的德国退出的解体风险。拉丁欧洲将“左倾”化而北欧将“右倾”化,欧债危机隐约席卷而来。尽管喜剧总是受到欢迎,但遗憾的是,我们正站在衰退的起点,即将到来的不是迎接光明,而是走入黑暗。
华尔街仍将永生?作者罗伊·史密斯在书的末尾指出,有一件事我们可以肯定,就是无论有什么样的监管变化出现,全球资本市场行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华尔街——都会作出调整适应,继续存在下去。作者也许过于自信了,华尔街有其诞生,就注定了有其死亡。但有一点他可能是对的,“雷曼兄弟”也许曾经有过票号或所罗门之类的别名,“华尔街”百年前也许在伦敦,数个世纪前也许在热那亚或者佛罗伦萨。在这个意义上理解,也许华尔街是永生的。
中国永远是例外的谜吗?中国经济金融的增长被视做一个巨大的谜语,说不清看不清,但是它管用。中国能永远是例外的幸运儿吗?也许我们没有这样断言的勇气,但肯定有这种善意的祈祷。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刹那间落日熔金。和日月长河相比,金融危机只是偶尔溅起的浪花,我们的陈述更只是与此不相关的、润泽或者蒙蔽我们自己的淡淡雾气而已。也许身体在试遍了所有的错误路径之后,我们的灵魂能最终摸索出正确的方向。
钟伟
北京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1年10月10日于知止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