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产学研的创新循环(1)

本文摘自由王德禄、赵慕兰等人撰写,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第二章第四节第二目。

本书作者是中关村发展的亲历者和长期研究者,为大家揭示了中关村崛起背后的秘密——不是copy硅谷,而是建立人脉;本书亦总结了在硅谷和中关村两地跨区域创业成功案例的共同点,指出创业成功的第一要素也是人脉网络。

在现代社会形态形成的几百年历史中,大学与产业界在分化的体制轨道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目标、结构和文化,有关大学与产业合作的种种争议无不缘自于此。今天当知识和技术逐步取代了自然资源和简单劳动力资源而成为首要的创造财富的源泉时,产业界与大学间的密切合作成为必然。硅谷地区的大学和产业界最早感知了这种变化,并逐渐形成了产学研间的创新循环。这种创新循环,一方面体现在创新的要素(包括人、知识和技术、资金)在大学和产业界之间的双向流动,另一方面更为突出的则是形成了弥漫在大学和产业之间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这是其他地区可以效仿硅谷种种具体的行为模式,却在短时间内难以追赶奏效的根本原因。

从资金循环来看,硅谷的产业在获得来自大学的研究成果和人力资源的同时,也向大学提供了丰厚的回馈。例如斯坦福工业工程系为了探索实践绿色环保的前沿技术,花费1.2亿美元打造了一栋节能大楼J2E2,雅虎公司创始人杨致远个人就捐献了5千万美元。在回馈母校的同时,也施加了其个人偏好对斯坦福的教学科研方向的影响。

风险投资人在投资过程中,也极其依赖这些在技术最前沿的学者的咨询意见以帮助进行投资;而这些学者也会利用其对风险投资的影响力帮助初创企业获得融资。例如,在谷歌创业的过程中,其创始人的导师—— 拉吉夫?莫特瓦尼(Rajeev Motwani)不仅仅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创业上的推动和鼓励,也在联络、游说硅谷几家最大的风险投资机构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人员的双向流动来看,硅谷的企业为员工回大学进修提供各种各样的资助,而越是那些与产业实际结合密切的大学,越是受到这些员工和企业的青睐。许多华人留学生都曾接受过这样的资助。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公司甚至不要求员工深造完毕之后继续为本公司服务。这些行为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整个硅谷地区的创造力,也影响着硅谷大学的教育取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