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拿鳄鱼下菜,那么古世界里的选择实在太多。从化石记录来看,最早的鳄型类和恐龙一样出现于晚三叠世,从那时起,鳄鱼便目睹了爬行动物的衰败、恐龙的灭亡、哺乳动物的兴起和人类的成长。
最原始的鳄鱼,也就是原鳄类,它们主要是陆生动物,体型修长,大小类似猎犬,广泛活跃于世界各地。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鳄类化石是产于云南禄丰晚三叠世的小鳄(Microchampsa)。随后演化出来的庞大鳄类是更为进步的中真鳄类,这其中既有陆生动物,也有水生动物,甚至还有一些特化为海生动物。比如海生的地蜥鳄(Metriorhynchus),它们已经演化出桨状的前肢与类似现生鱼类的尾巴。现生的鳄鱼出现于晚白垩世,属于真鳄类,它们是半水生的动物,发育出具有骨质的次生颚。这个特征使得鳄科与短吻鳄科可以把绝大部分身体浸泡在水面下,仅以口鼻部前端的鼻孔呼吸。也就是说,经过2亿多年的演化,鳄鱼帮仍旧活跃在地球这个大舞台上,展现着它们健壮而勇猛的身躯,真可谓一类演化极其成功的爬行动物。
在诸多古鳄类“食材”中,我不会选已经著名到“烂大街”的帝鳄(Sarcosuchus),这种长12米、体重10吨的庞然大物能好吃吗?那肉一定又老又柴。不过,发现帝鳄的“恐龙猎人”,美国芝加哥大学古生物学者塞利诺(Paul Sereno)继帝鳄的重大发现之后,又在撒哈拉沙漠发现了史前鳄鱼帮!它们分别是: 小鸭鳄(Anatosuchus minor)、魏氏阿勒莱皮鳄(Araripesuchus wegeneri)、鼠阿勒莱皮鳄(A. rattoides)、撒哈拉野猪鳄(Kaprosuchus saharicus)、惊奇煎饼鳄(Laganosuchus thaumastos)和西阿拉伯煎饼鳄(L. maghrebensis)。
“鸭、鼠、野猪、煎饼”仅仅是这些学名的关键词,就暴露出一支鳄类特工队的全貌。除了能在陆地上快速奔跑的共性之外,它们各自有独家罩门:
小鸭鳄,这种迷你的鳄类是以前发现过的老物种,长约091米,它宽宽的吻部向上挑,吻部很长,活像《木偶奇遇记》中皮诺曹会伸缩的长鼻子,塞利诺当初差点就将其命名为皮诺曹鳄。小鸭鳄吻部末端具有特别敏感的区域,这让它可以在岸边和浅水里拱来拱去寻找猎物,以鱼类、蛙类和蛴螬(金龟子类的幼虫)为食。
魏氏阿勒莱皮鳄,塞利诺为之起了“狗鳄”的昵称,它的化石曾发现于南美洲与非洲。考察队在一块岩石中一下子找到了5具 “狗鳄”化石,化石显示“狗鳄”与鸭鳄一般大,以植物和昆虫为食,长有与狗一样向前突出的鼻子。而且它的两颊突出,前上颌骨各有一颗较大的牙齿,尾巴分外强健,肯定是游泳好手。
鼠阿勒莱皮鳄与魏氏阿勒莱皮鳄同归一属,被昵称为“鼠鳄”,整体上与“狗鳄”没太大差别。由于标本较多,塞利诺还重建了阿勒莱皮鳄的三个成长阶段。其中少年个体长约48厘米,前后肢的长度占躯干长度的68%和98%;亚成年个体长约66厘米;成年个体长约81厘米,前后肢的长度占躯干长度的50%和75%。这些数据表明,幼年的阿勒莱皮鳄比成年后具有更优秀的陆地奔跑能力。
撒哈拉野猪鳄,这是“花和尚”鲁智深的鳄鱼版,大有野猪林中“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的那股味道。野猪鳄发现于非洲尼日尔,体长约6米,面相极为凶猛。之所以跟野猪沾边,是因为它与野猪一样,都长着3对从上下颌伸出的极其尖利的牙齿,就连最为坚硬的恐龙皮肤都无法抵御它的攻击。据推测,野猪鳄会用披甲的吻部使劲撞向猎物,然后用三副匕首般的尖牙将猎物撕成碎片。
惊奇煎饼鳄和西阿拉伯煎饼鳄,这是每一个传奇团队中都必不可少的“老好人”。煎饼鳄体长超过6米,长有一个扁平如薄饼、长达0.91米的头部,细长的下颌中布满了锥形的牙齿。这家伙虽然其貌不扬,却能在水中张着大嘴保持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只为等待毫无防备的小鱼游进它那完全开放的食道。
此次披露的大多数鳄鱼化石都发现于偏远地区风化的岩石和沙丘表层。而在同一地区发现如此多的鳄鱼物种确实令古生物学者都感到非常吃惊。因为这其中每一种鳄鱼都占据了不同的生态区位,具有不同的饮食和行为习惯,它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生活得有滋有味。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恐龙万岁”的霸主理论,因为眼前的非洲史前鳄鱼双腿半直立,行动灵活,可以在陆地活动,同时又具有适合水中活动的尾巴。这种水陆两栖活动能力可以确保它们在恐龙时代还独占着一方天地,并最终生存下来。
塞利诺还对保存较好的鳄鱼头骨化石做了三维扫描。扫描结果显示,它们的大脑功能可能比现存鳄鱼要复杂得多,这意味着史前鳄鱼可能比现生鳄鱼更聪明。这也很好理解,毕竟,相比现生鳄鱼只需守株待兔的猎食方式,在恐龙占据的陆地上,四处奔跑的鳄鱼黑帮肯定需要更高的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