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太极拳是优化生命的智慧(3)

四、成就太极拳功夫的总则——修身为本

神,是气势、是眼神、是意念的发轫点。

意,是念头、是想法、是内气催姿势的统帅。

气,是旗帜、是能量、是生命展示活力的源泉。

形,是神、意、气的寓所和生命赖以生息繁衍的沃土、港湾。

这些内涵从文字上只能分别表述,实际上,在具体的锤炼和熏修过程中,这是一种混元整体的状态——气韵、气质;功夫、功力;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的势,不可分开,不能须臾离也。

没有什么能比太极拳更清晰地描述出神意气形之间的关系了。但是,如何修炼之,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说清楚的。不过,以下五点,则应成为太极拳修炼者必须把握的核心原则。

第一,知行合一。对太极拳要高度重视,视之为亲近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途径。许多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只停留在语汇和道理的诠释上。这样的认识是逻辑的推理和辨析,是外在知识的积累,与返求诸己的中华传统文化之混元整体的境界还不能兼容,甚至连自身的健康都保持不住——2000年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这两个高等学术机构里进行了一个调查,结果表明,在1996年到2000年这5年期间一共有130多位专家去世,这些人的平均寿命只有53岁多一点。这里边的教训很值得深思。中国古人创造的太极拳,既和《周易》等传统文化理念一脉相承,又与个人的人生境界和功夫修养相匹配。这就是知行合一。真正太极拳家修炼的至高境界就是一种人生的大成境界。这种境界修炼的是先天混元气,而这种气可营养自身,使自身的神明、意灵、气足、形体通透,这样的人可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和身心的健康。如梁漱溟、王选等。明白了这些道理,练太极拳就有了方向,就会为实现内在境界的混元、外在知识的混元,内外之气的混元而努力。如是,则人生通达,太极拳功夫深厚。

第二,自然舒适。许多人提倡练太极拳要刻苦,并以历史上某某人多么刻苦来说明之,其实,这是违反人的先天本能的做法,只能对身体造成伤害。从历史记载来看,一些很出名的太极拳师,一天练拳几十遍,结果连60岁的寿命都达不到。真正源自传统文化的太极拳家并不提倡刻苦修炼,他们认为“悟觉方能明道”。王壮弘老师传授太极拳,反复强调的就是一个“悟”字,悟大自然,悟中国文化——有的时候,传授3年还不教一个具体的太极拳之动作招式,但是,学生一旦开悟,找到拳性,则自己就会编太极拳架,或可以借一套拳架来修炼太极功夫。原北京市武协副主席汪永泉说过:“练太极拳并不是先苦后甜,苦是练法不当所致,不得法,纵然长期苦练也不会有盘拳舒适的感受。随时随地找舒服就是盘拳养生的窍门。”违背自然的强求刻苦,是不符合太极拳与宇宙虚空同一的特性的,更会出现以形体的僵硬损害神意之灵明的弊病,这就是老前辈们反复强调的“以形害意”的真意所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