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太极拳的分类及境界说(2)

三、太极拳的分类

拨开支派繁衍、道统失真的太极拳之传承迷雾,我们可以发现,到目前为止,可以从太极拳的道统渊源、太极拳在当代社会的存在形态、太极拳的境界等内涵对太极拳进行初步的划分。

1. 道统渊源。

从中华道统渊源的角度,可以看出太极拳的渊源之深刻。

渊源一:儒家道统渊源。以易理证拳理,以“存心养性”和“浩然正气”为砥砺身心的归旨,从而证心诚意,以求“豁然开朗”。这从周敦颐、朱熹等理学大家的有关 “中正安舒”、“发而皆中节”、“不偏不倚”等论述中就可以看出太极拳的发展渊源。体现在太极中,则以儒学河图、洛书、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八门五步)为基础入门。

渊源二:道家道统渊源。把道家清静无为、自然返本、无中生有等思想融进太极拳的行拳走架中,以“修心炼性”、“周身无处不丹田”为核心的锤炼为内涵,目的是追求“延年益寿不老春”。体现在太极中,则以道学消散聚合、公转自转、正反扭环、气化、上善若水为功用。

渊源三:佛家道统渊源。以身心之地火水风与大自然之地火水风互为印证,以见相非相为太极拳之功夫锤炼要义,目的是“断惑证真”,从而抵达“常乐我净”、“明心见性”之人体本具功夫——佛性之境。体现在太极中,则以佛学本具、自在、空相、如是为究竟。

2. 存在形态。

存在形态一:太极拳健身运动的存在形态。注重动作的标准划一、姿势优美,着重外在肢体的练习,以国家体委编创的太极拳(8式、16式、24式、42式、88式等)为代表。此类太极拳适合表演和竞技,方便学练,易于掌握,社区和公园中有大量的人群习练之。此类太极拳的存在形态具有明显的借鉴舞蹈、杂技、外家拳的特点,动作招式的细节部分研究得透彻,但内在的心法和基本功则少有涉猎。

存在形态二:太极拳武学功夫的存在形态:以武术、武功的方式在国际和国内进行传播,参与一定的武术比赛和交流,拳架、器械、基本功比较齐全,以武林门派的风范进行传承。影响较大的有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太极拳等。

存在形态三:太极文化的存在形态。融儒、道、佛、医、武之髓核,以太极拳架(动作套路)、太极术功(内功心法)、太极道统(智慧体系)含三为一(混元整体)的方式,催动人本有的神、意、气和外在拳架进行互动,实现身、心、灵(参照系)整体的健康和境界的提升,进而以太极功夫来体证中华道统文化的内涵,并把内求“阶及神明”、“真空妙有”、“明心见性”之本具力量作为修养身心的根本追求。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和谐——而太极文化高举“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智慧,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中含三为一,混元整体,所求的是身心的和谐、天道和人道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太极文化是代表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内涵的一种学问、一个体系、一个路径。通过太极文化的熏修和实证,会帮助有识之士提纲挈领地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