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太极拳:为有源头活水来(2)

如果工作和自我修身、自我养生没有关系,则也会耽搁功夫的提升和境界的跃迁。1993年跟随燕山脚下的恩师学功夫,他告诉我,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工作和修身融为一体,工作要不损害自我的生命优化才有价值。这些年,一路走来,始终未曾忘记这句话。出师之后,到北京曾在《医药世界》杂志、《中华养生保健》杂志等媒体任职,任职期间,主动担当“瑜伽与太极拳”、“养生讲堂”等栏目的编辑工作,从而和很多这方面的专家、作者进行了交流。特别是刚接到加盟《中华养生保健》杂志社通知的时候,也同时被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快讯》周刊录用,我考虑了三天,还是认为,爱好一定要和职业接轨、融为一体,因此,选择进入了《中华养生保健》杂志社。此后,因自己是懂太极拳、中医、养生、气功的编辑,才有机缘到香港工作,成为香港某健康杂志的主编;并创办了传播文武双修理念的刊物《智勇文化》杂志。

写作不是为了当作家,而是我手写我心。本人从小喜爱写作,这么多年,保持每月写一篇文章的习惯,一直不变。中年之后,因体悟太极拳的时间增多,写作内容,逐渐转到太极拳方面了。写的时候,我的原则是,一定要有了自己的体悟和感受才写,不是为了发表而去东拼西凑。十多年下来,曾在《中华养生保健》、《健身科学》、《养生》、《少林与太极》等刊物开设过太极拳专栏,出版过《伴你一生是健康》、《健康成功学》、《太极内功筑基》、《太极站庄述真》等专著。写作是归纳、总结、提升、优化思维的最好途径之一。这本《国学与太极拳》一书,就是笔者写了10年之久的有关太极拳文章的整合。

缘于对我的文章所传达出来的理念的认同,有些读者希望长期跟随我学练太极拳,或者研修国学,因此,我先后单独或者和朋友一起,开设、创办过混元文化馆(国学、太极拳、瑜伽三合一馆)、中华太极智慧学院、国学太极馆等机构。2011年7月,在本人立志文武双修30年的日子里,因赶写本书,心智大开,乃悟得,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作用到人生的生命优化和自我成长,最好的途径就是文武双修,所以,统摄万法归一法。“一法”就是一门深入的文武双修,乃创办智勇文化学院,专门传承国学和太极拳。在开设培训机构的10多年间,因带学生、带弟子的需要,自己抓紧时间,每天抽出至少2个小时时间修炼太极拳,获益良多。特别是传授内功太极拳、水性太极拳,以及自己编创的松腰太极拳,和带学生进行太极推手练习的过程中,教学相长,对“腰为主宰”、“神意主宰”的体悟日深,始知前辈“心为太极”的论述,乃千古不易之真理。心乃核心、中心、根本、用心之意。把握了“腰为主宰”、“神意主宰”,就把握了从身和心这对阴阳之平衡流通处入手的养生之路。此乃快捷方式中的快捷方式。

由于有了以上五大机缘,才能催发我内在的精进之心,才能形成自身含三为一的太极功夫修炼体系。

含三为一的太极功夫修炼体系,我称之为智勇太极学,因为,仅仅用太极拳这个称谓,很多人会误解为是太极拳的套路(或者是体育比赛的健身项目),实际上,以前所谓之的太极拳,其含义比现在广泛得多、深刻得多,乃以人为本的修身之学、养生之学、开智之学的统称。

含三为一,乃拳、功、道一体也。

拳—太极拳架(套路)。单式相连为拳。太极拳,必须连绵不断、如水浪滔滔不绝,形成上善若水的气势才行。我曾练过杨氏秘传内功太极拳、水性太极拳、武当六脉如意太极拳、如是太极拳。由于学练的太极拳架较多,因此,我把以上4种太极拳的拳架,串成两套各18式和22式的太极拳—内功太极拳和松腰太极拳,作为自己每天都练的内容。古人认为:“练功不练拳,犹如无舵船。”有了拳架的锤炼,才能让自身驶向养生修身、开智开慧之大海;有了拳架的熏修,人体才能真正实现松柔、协调、经络通畅。松柔,便于气血流通;协调,乃能上下内外一如;经络通畅,才能百病不生。

功—太极功。对于太极拳来说,功,就是单式重复,重复才是太极功夫成功之母。因为,重复,身体才能形成有序化,才能增加气血的流通量,形成对于阻碍气血流通的身体之“不通”处的冲击力,从而提升身体的通透度,这样,才能发挥人体本具之功能,才具备一定的功力、功底、功能;这样,才不会“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才会日日练功,日日精进。太极功,包括单式单招拳架的重复;还包括太极站庄、太极松腰、太极松沉、太极神意气等为提升拳架水平的太极内功专修等。

道—太极道。“首走为道”。道乃道路、道理、道德、道统的合一,而且,自己去践行、修持方为道。“道律身心”是古人对养生爱好者,对功夫修持者的总要求。律己方能爱护自己。此外,养生,练太极拳,一定要悟道。悟道,简单说,就是悟其中的道理,理上开窍,方能形上入手,然后,才能意识统领,气上整合,功夫显现,养生之效,才能自然而然的不期而至。我因为写作和教拳的习惯,因此,对于太极拳、功,总是爱琢磨其中的道理,一来二去,才有“豁然开朗”的喜悦。因为,太极拳“理唯一贯”,所以,明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修行,更好地练拳。这是关键中的关键。

《宋元学案·溪廉学案下》:“吴草庐曰:太极者,何也?曰:道也。道而称之曰太极,何也?曰:假借之辞也。道不可名也,故假借可名之器以名之也。”

就像中国古代,文的方面,文史哲不分家;武的,秉承此理,拳功道不分。我所倡导的智勇文化,乃至于具体操作层面的智勇太极学、智勇教育学、健康成功学,就是恢复这种道统的尝试,亦是假借之辞也。

回想起30年来断断续续的学武生涯,我虽没练出什么功夫来,但却找到了开启文武双修大门的钥匙—智勇文化。下面的事情,就是好好地去修炼之,体悟之,让更多的人受益。

如今,我手握着这把钥匙,正在开启国学和太极拳兼修的大门。

在开启的过程中,我的人生之路也正在逐渐地修筑。

智勇文化之智勇太极学,不是用来战胜别人的,而是来战胜自己的躬行之路。这种战胜,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滋润—不知不觉间,我心灵的土壤,变得更丰富、更厚重了。

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蓝晟  写于香港

                                  2011年10月8日凌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