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像他们说的那样,历法周期的终结在某种程度上跟太阳的能量输出有关,那么其中的物理机制是怎样的呢?还是那个问题,这是否跟金星凌日有关?还是像某些科研论文所说的那样是因为木星和土星的影响?从阿莱效应我们已经知道,日食会通过超维的“以太”引起轻微的震动,这是可以用阿莱的钟摆那样的仪器加以测量的。以此为基础,跟我合作撰写《暗黑任务》一书的理查德·霍格兰在2004年和2006年开展了一系列实验。他所希望做的,是一劳永逸地明确这一事实:所有天体的排列,比如阿莱在法国做实验时的日食和2012年即将发生的金星凌日,能够而且确实创造一种震撼力—一种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甚至我们的星球的可以测量的扭力。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首先回顾了布鲁斯·德波尔马博士利用音叉做的实验。德波尔马发现,音叉对他的旋转试验台产生的扭力能量波非常敏感。这是因为震动这种迅速的前后移动实际上就是部分的旋转,而据我们所知,旋转是释放这种积聚的超维能量的关键方式。德波尔马使用的音叉是从当时的阿克特隆手表中取出的,因为这是那个时代最精准的计时器,每个月的误差只有约1分钟。
为2004年的实验选择的地点是美国佛罗里达州东南部著名的珊瑚城堡(那个地方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部分原因是因为2004年金星凌日接近尾声、金星正要从太阳表层经过时,在美国观测,太阳本身将从大西洋的海平线上升起。因为这会创造出一种类似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系绳卫星实验的星体排列方式,所以物理角度的日出似乎是衡量扭力效应的绝佳时机。结果发现,测量到的影响不仅极其明显,而且非常惊人。金星越过太阳表面时,音叉的震动加快了很多,正是由于金星凌日的影响,它接收到了更多源自“以太”的能量。但是分析一下数据之后你会发现,最让人感兴趣的地方在于能量高峰的位置。高峰正好出现在所谓的“接触”条件下。
在几何学中,如果两个物体的边缘交叉或接触,它们被称为处于“切面”关系。在天文学中,同样的几何条件被称做“接触”,基本的意思就是说金星的一处边缘“接触”到了太阳的一处边缘,至少从我们地球的角度看是如此。如果金星的外缘接触到太阳的外缘,这称为“外部接触”。如果金星的内缘跟太阳的边缘相切,这被称为“内部接触”。至于2004年的金星凌日,对音叉影响最大的时刻是在金星星体从太阳与地球之间经过以及跟太阳可以看见的边缘排列在一起的时刻。实验表明,这些具体的边缘排列对音叉的正常震动起到了最明显的影响。
金星最初接近太阳边缘造成自己的小型日食后,小音叉的震动就加快了速度。正如已经预测到的,接触情况下以及金星旋转轴和太阳盘面的延伸部分对准时产生的反应最为强烈,远远超出了误差的界限。实际上,音叉最明显的频率变化正好发生在第三次接触的时候,也就是金星的边缘“亲吻”太阳的东部边缘的时候。震动的幅度从相对安静的360赫兹(每秒周期)上升到了364.5赫兹。如果把实验用的这个音叉放进一只手表中的话,那么这一加速将会导致每天走快12分钟,而正常情况下每月的误差只有1分钟。换句话说,就像阿莱的钟摆效应一样,就在接触的那一刻,金星上的某种东西已经从2 500万英里之外对小小的音叉产生了影响。
实验清楚地证明:太阳系主要成员的星体排列能够而且确实对地球施加极其强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从物理角度是可以测量的。此外,如果某种几何排列方式到位的话,这种扭力波可以有非常大幅度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