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在2007—2008年第四次国际极地年(International Polar Year,英文简称IPY)活动开幕之际,中国科协和中国作协主办的《十月》杂志《科技工作者纪事》栏目,邀我采写记述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纪实文学。起初,我并没有很强烈的感觉,然而,进入采访之后,我的内心渐渐不平静起来。

我发现,中国确有这样一个不为浮躁社会环境所动的特殊群体——南极科学考察者。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将生死置之度外,在没有任何前人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仅凭借简陋的设备,在先后十余年时间里,穿越气候恶劣、风暴肆虐、凶险奇绝的冰雪极地,开辟了从东南极深入内陆腹地的地面通道,一条通往南极唯一外露岩石的地区格罗夫山,一条通往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这两条通道在极地考察史上科考价值极高。而最终,他们不仅代表中国、代表人类第一次登上了号称“不可接近之极”的冰穹A,还在此建立了昆仑站——中国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此举堪称极地考察史上的里程碑。

1979年底,中国科学家受国家委派参加国外考察队首次到南极考察;1985年中国科考队在南极大陆西南边缘的乔治王岛南部登陆,建立了第一个科考站——长城站;1989年在东南极的拉斯曼丘陵地带建立了第二个科考站——中山站;2009年中国成功地在南极冰盖之巅建立了昆仑站,同时,还开辟了从中山站通往格罗夫山的地面走廊。整个时间跨度30年,而这30年正伴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历程。

回顾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南极国际事务和考察领域的进程是缓步渐进的,因为它不能不凭借国力增强和国运昌盛,更无法不倚仗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这逐步积累的成就也是中国和平崛起的绝好例证。

冰穹A的建站和格罗夫山考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南极考察事务中的国际地位,确立了中国在东南极,特别是冰穹A和格罗夫山地区的领先地位。这意味着,我国在冰穹A和格罗夫山拥有毋庸置疑的科研与权益优先权。

南极是一个充满奥秘的大陆,也是各个国家科学研究的竞技场。一个国家在南极的地位,取决于这个国家对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的贡献大小,它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代表着一个国家参加国际事务的积极态度 。除此之外,中国人南极考察,至少还有下列原因:

一、与其他大陆相比,南极具有最多的未知之谜。而未知激发出的好奇心,是科学考察与研究的重要驱动力。南极科考活动极大地激发了中国科学家的科学激情和创造精神。

二、现已探明,南极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将为人类共同享用。

三、由于南极特殊的地理位置,人类在南极的一切活动,都具有极高的关注度。每一个国家的南极科考以及每一项科学发现,都会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因而,南极科考活动关系到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对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四、南极汇聚了众多科学前沿和人类关注的重大问题。极地科学考察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包括地质学、气象学、冰川学、海洋学、生物学、高空大气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环境科学、人体生理医学、陨石学以及天体化学等几十个学科,尤其是近年来人类关注的环境变化、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等重大命题,在南极具有独特的观测和研究条件,因此南极被称为人类科学圣地,南极科考和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

五、南极科考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普及,对于提升国民科学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其国民教育价值可与航空航天、绕月登月的重大科学活动相媲美。

六、南极提供了一个人类重新看待自己、理解自己的角度和方式。南极让亲临者重归“创世”状态,对于每一个科考队员都意味着一次灵魂的洗礼。南极归来者的思考方式和世界观的改变,对整个人类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7—2008年的国际极地年活动,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其中,还正式成立了IPY中国委员会,并制订了规模巨大的南极普里兹湾—艾默里冰架—冰穹A的综合断面科学考察和研究计划(The Prydz Bay, Amery Ice Shelf and Dome A Observatories,英文简称 PANDA即熊猫计划),该计划成为IPY核心科学计划之一。IPY中国委员会同时启动“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该计划由PANDA计划、北冰洋考察计划、国际合作计划、公众参与和数据共享计划等组成。中国南极考察的决心和意志可窥一斑。

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意大利和德国先后在南极内陆地区建立了科学考察站,我国是第七个建立内陆考察站的国家。而以昆仑站诞生为标志,意味着中国经过30年的努力,终成正果——当之无愧地进入南极考察领域的“第一方阵”,成为南极科考强国。

而这样的结果,是什么样的人在怎样的情况下完成的?又是什么样的人格、精神、气质、热情推动的?是基于何种目标的选择?

为此,我彻夜难眠,奋笔疾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