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画与特写(11)

首先,让我们回答特写的人脸在空间表达中起什么作用?首先,人脸特写是对“活人画”一个局部的强化,是从平衡空间中一次猛然抽离,让观众从一个世界突然到另一个。在静态场景中,人物被建筑、家具、陈设、装饰等环绕,在特写镜头中,人的表情就是一切。如果静态长镜头是对室内画派的继承,人脸特写则承自肖像画传统。肖像画兴于文艺复兴晚期,被认为是表达个体和个性的最好方式。[1] 这一画派在北方各国尤受欢迎,中产之家多请画师为家人作画,德莱叶这一美学倾向显见来源于此。他以室内画派和肖像画派为美学起点 ,以静态场景和脸部特写两种极端的表达构成了他早期电影的主体。

德莱叶依赖脸部特写的理由是显而易见的:在追求画面完整性的静态场景下,情感细节很难得到表现,并且因为演员的肢体动作少到几乎不易察觉,使得画面的情感状态接近禁欲。而德莱叶探索的是人类最私密的情感:灵魂。于是,脸部特写成为对静态场景的补充,弥补静态场景在表达上无力之处。在巴斯特·基顿或爱森斯坦的电影里,夸张的肢体语言是内心情感的流露,而在德莱叶的电影里,脸上微妙的表情变化成了内心的代言。

在静态场景下,背景、静物等格外引人注意,而在特写镜头里,它们即便偶尔存在,也是次要的,如犹大身后光影斑驳的楼梯(图49),或神学院学生身边的竖栏(图50)。或者是一些分割了人脸的几何线条,但它们反而帮助强化了面部表情(图51,52)。多数时候,德莱叶选择让人脸从背景中完全抽离,一片暗影中柔光照亮一张独一无二的脸,创造出一个和静态场景截然不同的空间(图53,54)。柔光勾勒出角色的脸部线条,并细腻地制造出肌肤的质感(图55,56),而画面上人脸以外的部分则遁入一片暗色。贝拉·巴拉兹曾这样评价默片中的人脸特写:

一张孤立的脸让我们忘记三维空间,我们被带入一个陌生的全新的维度。人脸的表情是一个完整的、可理解的世界,它独立于时间空间之外。[2]

德莱叶是这一点的忠实实践者,并做到登峰造极,以刻画人的表情做到去空间化,并抵达灵魂国度。

[1] 详见John Pope-Hennessy的The Portrait in the Renaissance 。

[2] Bela Balazs: Theory of the Film ,第61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