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工业的边缘人(1928—1968)(1)

20世纪20年代末,尽管德莱叶“遗世独立”,他仍可以在欧洲电影业找到机会。《圣女贞德受难记》由财团资助,《吸血鬼》是个人筹资,这两部影片成了他导演生涯前12年的收官作。其后几十年里,他这个“自由斗士”在电影界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圣女贞德受难记》由着比电影巨头实力更雄厚的财团支持。当时面对美国电影全面入侵,有若干财团意图出资扶持欧洲特色、全球影响的电影作品。德国工业巨头弗拉基米尔·文格洛夫和雨果·斯蒂内斯创立的维斯蒂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文格洛夫曾这样说:

在每个欧洲国家,每年至少该出产一到两部真正的优质电影:它们该有极强的文学性,能体现出导演个人的天赋和风格,我们必须珍视并保护这样的创作。对于这样的电影而言,每部预算可以在15万到20万美元之间。[1]

维斯蒂是兴业电影公司的主要赞助商,兴业曾资助扶持了一众名导名作:阿贝尔·冈斯《拿破仑》、让·爱波斯坦《地球终结的地方》、莫里斯·图纳尔《蔼克巴什》,以及德莱叶《圣女贞德受难记》。在拍摄《圣》的过程中,德莱叶说:“我是完全自由的,电影拍出来的样子,就是我确切想要的样子。”[2]

但《圣女贞德受难记》在商业上的失败成为德莱叶职业生涯的致命打击。原本兴业已和他签下一部新片合约,但《圣》和冈斯的《拿破仑》接连票房失败,公司重创之下,取消了和德莱叶的合约。从此,德莱叶只能依靠他自己的资源了。于是,他平生唯一一次,自筹资金拍摄《吸血鬼》,资助他的是年轻的男爵尼古拉斯·冈兹伯格。《吸血鬼》成了一部真正意义的独立制作,影片摄于一座沿河的城堡内,片中他大量使用了非职业演员。那是1932年,德莱叶已经拍了10部电影,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局:他追求的自由创作,在剧变中的欧洲影坛,还能找到一席容身之地吗?

随着有声片时代到来,电影制作的“规范化”要求更严格。录音技术是很多小公司攻克不了的瓶颈,这些小作坊很快被大浪淘尽。同时,声音的介入让电影有了“国籍”,跨国合作不再像往年那么容易。在拍摄《吸血鬼》时,配音就是个大问题—为了发行需要,德莱叶不得不制作法语、德语和英语三个语种的拷贝。多年里,德莱叶因他拍片耗资大、票房差、不听制片人的话在欧洲电影界声名远扬,他为独立付出的代价是失业。在拍完《吸血鬼》后十年,他没有机会执导一部影片。

[1] Georges Sadoul: Histoire generale du cinema 第5卷,第432页。

[2] Carl Dreyer,收录于Sarris编辑的Interviews ,第145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