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与《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4)

 

我们还是回到正题上吧。所有的经济理论都可以用这种比喻来解释。克鲁格曼曾经说过,“不能简单解释的理论不是好理论”。

这个例子中的“优惠券”就是现实社会中的货币。经济形势良好,但是有很多类似“丙三”这样的企业在20世纪初期积累起自己的力量。“代理作业”这样的产品在现实中生产过剩,代理作业做得越多,边际成本就越多。

实际也是如此。如果生产过剩,人们的期待落空,从而开始储蓄,消费显著减少,经济突然委靡,引起经济危机,这就是凯恩斯的思想。

“不死鸟”的两种想法其实就是马克思和凯恩斯各自主张的两条道路。马克思和凯恩斯在某方面有着相同的想法。

资本涌向一方,诱发生产过剩和消费低迷。产品积压,马克思站在劳动价值说的立场,主张社会化;凯恩斯采取的则是完全相反的做法,主张再提供优惠券(货币),手中有充分的优惠券,人们就会消费,经济形势就会有所缓和。

只是这时候,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处理像丙三这样的孩子。在现实中,这种类似的对策被称为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即反对过分的金融世界化,以单一国家为中心的经济体制,设立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一样超越国家范畴的管理体系。每当经济危机爆发时能够支援货币,这就是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精髓。

扩大财政支出,增加有效需求

我们的“不死鸟”选择了多发行优惠券,即货币的方法。当然,现实中的问题不会这么简单就能得以解决的。在现实经济中,多发行优惠券的方法从大的方面来说只有两种,一种是中央银行多印货币,另一种就是政府冒着面临财政赤字风险而增加财政支出。

在这两种方法中,凯恩斯比较偏向增加财政支出的方法。详细的内容在第五章会详细阐述。

多印发货币,把钱送到有需要的人的手中,还是很困难的。即使是流到企业中,在经济困难时,企业会真正用来投资扩大生产吗?

我们还是看一下丙三的例子吧。丙三收集了那么多优惠券,但他并没有使用。从企业的立场来看,担心收益得不到保证,宁愿从银行贷款也不会再去投资。这个时候,政府大规模增加财政支出还是有效的。通过增加财政支出,一般百姓手头宽裕,就可创造有效需求。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