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资与货币创造(2)

相当一批政府平台,负债能力更高。新门道也创造了不少。我也观光过“极其宏伟”的大手笔投资项目,其资源动员能力超乎想象,收益回报却不知从何谈起。想知道凭什么得到了如此巨额的放贷?通常没有答案。不过,现场多有大领导视察的巨幅照片。看多了,我也能猜明白了几分:“这就算项目的资本金了吧?”闻者礼貌一笑,不过当地的财政局长多半面露苦笑--他可是要负责还债的。

这里不讨论政府主导投资的前因后果,仅仅确认一个事实,那就是政府和国有公司的投资活动,能够以较少的自有资本就杠杆出较多的银行信贷。这是非常现实的经济机制,与政府主导投资与国有银行为主的信贷体系共存。是好是坏,大家见仁见智,当有不同的价值判断。至于应该不应该进一步加以改革,相信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本文的讨论取一个客观的态度:既然是现实的经济机制,那么在抑通胀的过程中,是不是可以主动地加以利用呢?

比较而言,民企杠杆银行信贷的能力要低一些。去年上市公司中报的时候,我在浙江看到当地167家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是45%。民企当然不是不希望有更高的负债机会,毕竟在通胀时代“更多借钱就更多收益”的道理,市场中人不可能不懂。问题是,看在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银行系统的眼里,借钱给民企的风险就是比借个政府和国企为大。对此,我也不倾向于说歧视,还是说“正视”比较对头,因为45%的资产负债率也不能算太低,过高的负债对真正有主的公司其实并没有好处。

至于居民家庭,利用信贷的杠杆能力就更低了。这些年的房贷、车贷增长很快,使居民家庭也能经由借贷形成资产,并提高财产性收入。不过,整体看,我国居民的消费信贷还处在“初级阶段”。2010年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的数据是,年末居民家庭消费信贷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不过15.7%,其资产负债率一般也控制在更低的水准上。显然,与政府、国有公司和民营公司相比,居民家庭再带动银行信贷的能力最弱。

调查的结论很清楚。国民收入分配到政府、企业(又分国企与民企)和居民这几个不同的板块,不但具有不同的收入分配效果,而且具有极其不同的“创造货币”的效果。简略粗算,每增加1块钱在政府投资账户,可贷出3块钱,在大国企账户可贷出4-5块钱,在民企账户平均贷不出1块钱,在居民账户顶多只有几毛钱。在逻辑上,把更多的政府收入从投资开支转向民生开支,转到居民家庭收入,对抑制货币再创造,定有奇效。

回到当下的市场,比当年“伊拉克蜜枣”还贵的商品数之不清!当年的蜜枣之价不过职工平均工资的十分之一,现在的房价、黄金首饰价、奢侈品价、以及高端食品和高端商品之价,远远不止这个水平吧?本文的论点,凡市场上高价卖出之物,都在回笼货币,都对抑通胀做出了贡献。问题是,在高价售货回笼票子之后,要果断把其中的一部分“冻”起来,不准再花出去,更不准杠杆银行贷款、创造出更多的货币。这样盘算,为可能创造更多货币的收入寻找一个不得马上花出去的好去处,是抑通胀政策中的一个优先选项。

2011年2月26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