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无侥幸 (2)

不过,还是“保零艰难论”的影响大。是年年底,中国总理的“两拳战略”(“出拳快、出拳重”)出手。我请教一些地方行家怎样看,得到相当一致的判断,是多年中央政府调控的就是地方投资的冲动。现在好了,两年财政4万亿,中央占小头、地方占大头,真正高度一致,“上下同欲者胜”。读者也许记得,当时有报道说,各地上报的投资总额超过20多万亿。那还有什么问题?我的“衰退几率为零”论,看来大可安然无恙。

物价却不买账。2009年2月以后,每月CPI都是负的。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更是从年初开始就是负数。这里当然有向下“翘尾巴”的因素(上年同期物价指数偏高),但连月跌、跌、跌的价格走势,也着实吓着了一些人。于是,货币龙头开动。3月初两会的信息,是2009年全年“增发信贷5万亿以上”。可是第一季度的数据出来,仅前三个月就增加了4.5万亿信贷,直逼2008年全年新增信贷4.9万亿的水平。也是在第一季度,广义货币(M2)同比增加了25%以上。

面目全非的货币环境,不需要继续检验“衰退几率为零论”了。2009年4月27日,我发表了“还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吗?”,质疑大手放松货币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影响。该文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财政政策可以“积极”,货币政策却只能“适度宽松”?答案是,只要守得住1994年人大法律定下来的“财政不得向人民银行透支”的铁则,财政政策再积极,也受到国家税收能力和发债能力的实际限制。比较起来,货币变量要“软”很多。“倘若政府不自我设限,发货币‘积极无度’,政策为祸的危险就增加了”。该文认定,比2007年中国GDP的增长率(13%)还高出12个百分点的货币供给增长率,无论如何也超出了“适度宽松”的范畴。“中国不是美国,没有那么多的‘毒资产’——像有的行家建议的那样——需要泡入高通胀的药液才有望解毒。(中国的)央行也学不成美联储,因为这里大手松出来的货币尚不能漫游世界,累积的货币压力主要还将作用于国内”。文章最后的建言是,“还是不要把25%以上的货币增长当作‘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吧。其实它已属非常宽松。即使必不可免,也不宜加冠‘适度’之名而放松应有的警觉”。

这些论点不合时宜。要知道,那时媒体头条的通栏大标题是“保增长对贷款规模没有限制”。那可是银行监管部门负责人的政策宣示。电视台里的专家意见就更有学术性了: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大量投放的信贷来自储蓄,所以不会引发通胀。如此氛围之中,2009年上半年信贷增加近6.7万亿,全年9.5万亿!与此相得益彰的高论,则是“宁要通胀、不要通缩”。老天爷,“通货膨胀”居然成为一个可选政策,似乎可以操纵自如,想多一点就多来那么一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