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发展、超越中国传统文明(12)

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这种政治信念当然都不是外来的,艰苦奋斗,为老百姓出头,这种侠的精神并不是外来的,中国革命的政治理想当然是有传统根底的,中国革命的思想当然不是无故发生的。而正是经历了数千年的被漠视、被冷落和遗忘的命运,墨家精神在共产党人伦理中的复兴才显得更加伟大。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所说的上述一切不都是墨家的信条、墨家的践行吗?

改革与大同

我们这样说,是否是等于忽视了孔夫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的重要性呢?并不是的。毛主席所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就是从改革与革命的角度,去阐发包括儒家在内的传统文明的真义,讲的乃是数千年中国改革与革命的“大道”,而绝不是指把《论语》当做“心灵鸡汤”那种近乎巫术的小道。

所谓儒家的“大道”,一向有两个基本的主题:一是倡导改革、改制,二是主张“大一统”和“天下大同”,这两点可以说是极其伟大的历史目标。因为有这两个目标,儒家的历史视野不但宏大,简直也可以说就是伟大。

尽管儒家的思想不是一个整体,自孔子以来,儒家有很大的乃至根本性的变化,但儒家有两个传统是一贯的,其一就是发扬历史中的改制、改革传统,只是这个传统不体现在《论语》里面,《论语》等议论性的“四书”被抬起来,这不过是宋代以来的事情,儒家改革的传统主要体现在《春秋》的历史叙述里面,特别是体现在公羊学派所发明的历史逻辑里面,具体说,就体现在“三世学说”里面。

《春秋》的历史叙述和历史逻辑,这才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通过历史叙述来彰显历史的逻辑,历史工作乃是孔子为儒家赋予的使命,吏这个字就是从史官的史字来的。

而公羊家之重要,就是因为它解释《春秋》“重义不重事”,即重视微言大义。它以为《春秋》并不是一部流水账,所谓“微言大义”者,就是指历史进程中包含着的改革的逻辑,这个逻辑,用今天的说法,便是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双重批判,而为“未来”的新社会制造蓝图。

用我们熟悉的比喻而言:“微言大义”就是指《春秋》中包含着的历史辩证法。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