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在另外几个实例中,招募踪迹信息素并不具有物种特异性。一方面,切叶蚁亚科的几个属的众多物种中,信息素的主要物质都是由毒腺生成的3乙基2,5二甲基吡嗪(EDMP)。至少有四个切叶蚁亚科收割蚁属的同域物种,招募信息素的主要组分也是这种化合物。另一方面,归巢的觅食者使用的存续时间更长的主干嗅迹包含物种特异性的暗号。后一种嗅迹显然是由物种特异的杜氏腺中的组分标记的。甚至更重要的是,主干嗅迹混合物也具有族群特异性。因此这种踪迹是私有的,它们甚至还被当作长期存在的领地标记信号使用。
踪迹通信中的族群特异性可能是非常常见的,如果不是蚂蚁中普遍现象的话。从对后肠排出物的响应上判断,这个层次上的区别在蚁亚科的新尼日尔毛蚁(Lasius neoniger)和日本毛蚁(Lasius japonicus)中都出现了,很显然,至少部分来源于跗节腺。在非洲长节织叶蚁中,研究者们也证实了干线和领地标记用的后肠信息素的族群特异性。
更令人惊异的是这个发现:某些蚂蚁物种的工蚁留下的嗅迹不但是族群特异性的,而且对于族群成员来说具有个体特异性。这个层次上的区别记录在猛蚁亚科的Pachycondyla tesserinoda 厚结猛蚁和子弹蚁(Paraponera clavata),以及切叶蚁亚科的Temnothorax affinis中。
这些研究形成了如下的信息素通信原理:尽管物种特异性在某些时候能够通过改变信息素化合物的结构设计得以实现,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特异性和其他形式的私有性都是通过化合物的混合而获得的。杜氏腺分泌物中的烃类混合物以及来自多个腺体的物质的混合物都可以来表达踪迹信号,这个现象已经很清楚了。在Atta切叶蚁中,让我们来看另一个显著的例子,毒腺产生的踪迹信息素的两个关键的组分是甲基4甲基吡咯2羧酸酯(MMPC) 和2乙基3,6二甲基吡嗪(EDMP)(参见第9章)。迄今为止所有被测试的Atta切叶蚁都会沿着用MMPC画的人工嗅迹行进。而不会沿着用EDMP画的嗅迹行进。唯一的例外是Atta Sexdens切叶蚁,它们跟随EDMP,而不是MMPC。实验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物种把MMPC当作引发剂使用(刺激信号),而EDMP对物种水平上特异性的形成有进一步的作用。两种化合物在分泌物中的比例界定了物种,而且也决定了每个物种的工蚁作出的最佳响应。蚂蚁中另外一个相似的例子已经由大卫·摩根(David Morgan)作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