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通信(15)

对其他猛蚁的研究揭示出,猛蚁中的招募行为可能比早期在对厚结猛蚁的研究中的发现更加复杂和难以捉摸。当乌里希·马斯赫韦茨及其同事开始分析锯纹双刺猛蚁(Diacamma rugosum)中的串联行进时,他们发现,没有迹象显示臀腺参与了这种形式的通信。引导蚂蚁用从后肠流出的物质留下一条踪迹,但是其中的信息素只是用来定向,而非招募。简而言之,肯定存在一种招募信息素,只是其来源仍不得而知。

这个秘密在十年之后随着一种全新的腺体的发现终于被揭示出来。现在知道,这个腺体在蚂蚁中广泛存在,包括猛蚁亚科中的双刺猛蚁属和厚结猛蚁属。这种后胸胫节腺(metatibial gland),正如其名,位于工蚁的后足上。在双刺猛蚁中,这个腺体通常被生殖性雌蚁用作性引诱剂(参见第8章)。优势雌蚁个体通过将后胸胫节腺分泌物擦到自己腹部背甲上的做法来召唤雄性。胫节上的腺体微孔和外皮毛刷的完美结合,非常适合于将分泌物散播到腹部背甲上。双刺猛蚁和厚结猛蚁中的串联领头者在失去跟随的蚂蚁后会表现出相同的行为。至少从现有的证据来看,后胸胫节腺分泌物可能使串联行进中的领头者和跟随者结合到了一起。进一步的证据显示,后胸胫节腺位于后腿上跟随者的触角接触最频繁的部位。

工作进一步深入到双刺猛蚁的招募行为后,马斯赫韦茨的团队偶然发现一个奇怪的辅助性现象。喇嘛多刺蚁(Polyrhachis lama),一种生活在东南亚地区的蚁亚科物种,是双刺猛蚁物种的一种社会性寄生物。它是跨越了不同蚁亚科的共生关系的第一个例子(在这个案例中,一只蚁亚科的成员寄生在一只猛蚁亚科成员的身体上)。这种关系尤其令人惊讶,因为寄生的蚂蚁物种通常是演化成利用亲缘关系与自己接近的物种,这是所谓的埃默瑞法则(Emery··s rule)(意大利昆虫学家卡罗·埃默瑞首先提出了这个观点)。

这种入侵是通过信息素欺诈和信号盗用获得成功的。拉弥亚多刺蚁(Polyrhachis lamia)族群独立地栖居在自己的巢穴中,那里居住着它们自己的蚁后,但是它们还会潜入临近的双刺猛蚁的巢穴中,从自己的巢穴中带去幼虫,让没有丝毫怀疑的双刺猛蚁宿主代为抚育。寄生物种与宿主物种高度结合到一起,其工蚁不用再为自己的幼虫去觅食。当双刺猛蚁的工蚁向新的巢穴地点迁徙时,它们通过串联行进引领着多刺猛蚁的工蚁按照与它们的同伴一样的方式行进。多刺猛蚁的工蚁在后面跟随的行动不如双刺猛蚁那样表现得如此顺利,但足以让这些寄生者完成它们的行程。多刺猛蚁随后返回双刺猛蚁的旧巢,找回留下的自己所有的幼虫。令人惊奇的是,在迁徙过程的最后这段插曲中,它们是沿着专属于自己的后肠嗅迹行进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