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榜上富豪,各领风骚(15)

作为继往开来的一代,中坚派富豪身上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共同点,比如行业扎堆、创业时间相近、资本饥渴等。

简单地讲,中坚派富豪主要聚集于高科技、服装、零售和房地产等几个行业,而极少从事传统制造业,即便有,也与老派富豪有显著差异比如王传福,他所从事的汽车制造业虽属传统制造业,但此人以锂电池技术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此外,这个阵营中亦不乏纵跨多个领域的巨头,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交集,且又与单一行业有交叉,从而使情况变得异常复杂。这些特点与该群体既专一纯粹又多元开放的矛盾特征相契合,而这也正是作为新旧财富群体衔接者独有的精神风貌。

这部分富豪中,高科技领域的代表者有李彦宏、张朝阳、马云和王传福,前三人在互联网业立足,后者从事锂电池生产和汽车制造。这四人都是60后,其中,张朝阳和马云同年,生于1964年,王传福出生于1966年,李彦宏生于1969年;学历方面,李彦宏与张朝阳有名校背景,且都曾留美(李彦宏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硕士;张朝阳清华大学本科毕业,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王传福是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培养的硕士,马云是杭州师范学院的英语专业本科生。前三人学以致用,成功地把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而马云则属于半路出家,他的成功,全赖商业眼光,而非技术优势。

让人惊奇的是,这四人几乎都来自贫寒的家庭,年龄很小时就开始渴望出人头地。比如,少年李彦宏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为什么有人成为亿万富翁,而有的人却衣食不足?我想,前者一定是一个聪明的、善于寻找金矿的人。我,要做一个寻金者,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属于我的金矿。”实际上,这并不只是李彦宏一个人的心声,它代表了那代人共同的梦想和追求。

尽管马云在生意上一再展现出惊人的商业才能,但他其实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就连他所就读的那所并不出名的杭州院校,也是参加了三次高考才勉强考上。这一方面表明此人有极强的忍耐力,同时也说明他对“知识改变命运”有着深刻而固执的认同。他的行为与李彦宏在日记中的那番话大体不差。

1994年,马云第一次创业,在杭州注册成立海博翻译社,对于英语专业的他来说,这也算是人尽其才。随后,王传福于1995年辞职创办比亚迪公司。张朝阳1996年从美国回来创办爱特信,两年后更名为搜狐。李彦宏1999年归国创立百度,同年,马云创办阿里巴巴,挑起电子商务大旗。至此,四个人各就其位,剩下的事只有一件:把企业做大、做强、做到行业领先。

张朝阳只用了一年就名声大噪。1999年,他被胡润发现,列为中国第50名富豪。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成名,与其说是商业成功,倒不如说是资本运作的成功1996年,从麻省理工学院归国创业的张朝阳融到第一笔风险投资总共22万美元,他用其中的17万美元注册成立爱特信公司,即搜狐前身,这是中国第一家用风投基金建立的互联网公司。最初,张朝阳只是出于对资本与技术联姻的“硅谷模式”的模仿和嫁接,但却在无意间开启了中国公司风险投资的闸门。——张朝阳是第一位由风险基金支持的互联网创业者,他对资本的理解和运用不仅使自己身价暴增,也开启了中国企业资本运作的先河。

更关键的是,张朝阳的闪亮登场把风险资本的魅力充分展现给国人,一举消除了白手起家者的路径困惑。在他之前,无论是荣智健、刘永好,还是年青一代的丁磊、陈天桥,都因种种原因,未能找到如此迅速的发家“捷径”,而历史最终把此项重任交给了这个在美国浸淫多年的留学生,让他擦亮中国互联网的火花,最终成就了包括自己在内的诸多大佬。

张朝阳之后,李彦宏、马云、王传福无一不是被资本推升的明星,而王传福的崛起无疑最具代表性。

2008年,有“技术狂人”之称的王传福还排在富豪榜百名之后,但仅仅一年时间,他身价暴涨上百亿元,成为2009年胡润百富榜与《福布斯》富豪榜“双料首富”。一个起关键作用的事实是,在此期间,股神巴菲特以18亿港元战略入股,认购比亚迪汽车一成股份,带动其股价大幅攀升,从而使得作为公司创始人兼大股东的王传福身价倍增。

这种种事实表明,技术只有和资本结合才可能生存、发展和壮大,创造绵延无尽的广阔市场。这个道理,不仅限于互联网领域,在陷入困顿的传统制造业,乃至零售业和能源业同样适用。

擅用资本利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