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榜上富豪,各领风骚(10)

成名的方式虽千差万别,但少壮派崛起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福布斯》杂志在2009年的一项研究显示,90%以上的富豪都已经有了子女交接班计划,其中大部分富豪已经只担任董事长一职,总经理或总裁职位则由子女接任。据此推测,未来更多的第二代富豪将走上历史前台。然而,一个令人百感交集的现实是,富豪榜上像丁磊那样白手起家的年轻人似乎越来越少了……

6、老而弥坚的世家富豪

与少壮派的雄起相对应,随着时光变迁,第一代富豪中的年长者到了“谢幕”年龄。他们随着整个新中国一起成长,如今渐感心力疲惫,属于他们的时代即将过去了。然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很多老爷子依旧在富豪榜上活跃,并不时有惊人之举,像是不退缩的老战士,一次次与岁月展开搏斗。

这是一群无畏之人,大多数在改革开放前后开始创业,数十年披荆斩棘,在商业道路上纵横驰骋,如今虽年老体衰,但仍在维持奋斗的尊严。他们是中国商业的开拓者和初耕人,历史应该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是——1916年出生的荣毅仁,1923年出生的卢国纪,20世纪30年代的姚巨货、徐文荣、吴炳新、尹明善、徐传华等,以及40年代出生的任正非、鲁冠球、荣智健、何享健、叶立培、刘永行、沈文荣、宗庆后、赵章光、何清华等。

商业老灵魂

我们不得不再次从荣毅仁家族说起。这看起来似乎有些拖沓,如你所知,前文中荣家已经出现多次,甚至过于频繁。但这个庞大家族的三代人跨越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对中国商业的贡献是任何其他一个家族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如果追述中国财富史,荣毅仁父子注定是无法绕开的人物。

此外还有一个理由,荣毅仁的年龄和经历使他成为财富榜上资格最老的富豪,他的独子荣智健则是20世纪40年代出生的企业家中的佼佼者,两辈人身上所体现的相同与不同,是商业精神在促狭时空下的集中怒放。

荣毅仁虽是富家子弟,却毫无娇生惯养的纨绔之气,21岁即成为荣家茂新面粉公司助理经理,后兼任多家企业董事,经营上颇有一套。1949年新中国成立,荣毅仁随父留守大陆,公私合营时把家族企业捐给国家。此后30年,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荣毅仁小心谨慎,直到“四人帮”倒台后才得以再度施展商业才能。

1979年1月,荣毅仁向邓小平提议吸引外资兴办实业。6个月后,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中信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荣毅仁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这是一家国务院直辖企业,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因国家财政困难,荣毅仁自筹1000万元人民币借给政府,以至于外界误认为荣家在中信持有股份据《南方人物周刊》披露:当时外界传闻是荣毅仁投资的,以至于电影明星赵丹有次碰到著名的荣老板,也好奇地问起产权归属。当时中信第一财务部经理闵义民这样回答他:“公司没有荣毅仁的股份,他把钱借给公司不是个人投资,公司到时会如数奉还。”。因此,荣家的财富并非出自此项。

借助中信这个舞台,荣毅仁的商业才干开始全面展现。在他的精心操作下,中信利用融资手段,在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建造了许多高级宾馆和写字楼,当时被奉为北京商业地标的国际大厦和京城大厦都是荣毅仁的手笔。另外,荣家人丁兴旺,且多在海外经商,在荣毅仁的号召下,大批族人回国考察,掀起投资热潮,而中信则成为最好的合作平台。荣家风头之盛,一时无人能及。

1979年,荣毅仁在内地组建中信公司时,37岁的荣智健已在香港崭露头角。荣家在香港的几个纱厂里有一些股份,30年来一直未动股息,荣智健便用这笔钱做本钱,与两位堂弟在新界合开了一家爱卡电子厂,各占1/3股份。时值香港电子工业上升期,爱卡业绩增长迅速,而荣智健独具慧眼,不断用所得利润追加投资,最终占有60%股份,一举成为公司大股东。

1982年,一家美国公司出价1200万美元,收购爱卡电子厂。荣智健转让股权,赚得人生第一桶金720万美元,按当时汇率计算,约合5600万港元。相比最开始投资的100万港元,收益达50多倍,这笔买卖令人拍案叫绝。

荣智健以这种惊世骇俗的方式步入商业中心,但真正为他赢得巨大声誉和财富的则是任职中信期间的一系列资本运作。1986年,荣智健出任中信香港总经理,接下来的几年,他先后策划完成了中信香港对国泰航空、香港电讯等公司的股权收购。随后,荣智健施展高超财技,把中信香港收购的泰富发展公司更名为中信泰富有限公司,将中信旗下国泰航空、澳门电讯股份注入后者,并动用各种途径吃掉香港著名的大型非上市公司恒昌企业,至此,他任董事长的中信泰富成为香港股市的一只大鳄。

上述收购发生时,荣智健利用股权置换,获得中信泰富18%的股份,这成为荣家的主要资产。2000年,胡润根据这部分股权,推算荣家财富高达19亿美元,无人能及,遂把荣毅仁家族列为中国首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