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战略转移:利丰在香港早期的发展(3)

据估计,到20世纪初,以南北行、金山庄为代表的华商,大约掌握了当时香港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成为推动香港转口贸易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香港扎根:利丰(1937)有限公司创办

利丰与香港的联系,早在公司创办初期已经建立。当时,利丰以广州为总部,通过其国内的采购网络,将货品通过香港转运到海外。据现存资料,利丰最早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的时间约在1917年。1937年出版的《香港华人名人史略》写道:“1917年,彼(冯柏燎)为扩张海外营业起见,乃分设支号于香岛。”

不过,香港一份英文杂志HongKongTrader在1979年2月期刊登的一篇专门介绍利丰的文章中这样描述:“1929年,(利丰)公司在香港建立了它的第一家代表处(representation),以拓展它的贸易运作,并投资(香港的)地产。然而,由于当时香港的工业仍然处于它的幼年期,香港的制造业厂商总体上仍然无法与大陆的同行竞争,(香港)最重要的角色还是作为中国贸易的转口港,因此,利丰在香港代表处的运作仍然是相当有限度的。”一般估计,20世纪20年代,利丰已进入香港。据1933年出版的《香港、上海、广州商业人名录》的记载,1932年利丰已在香港开设分行,地点就设在中环昭隆街10号(10,ChiuLoongStreet),属出入口庄,司理为冯柏燎。1936年出版的《香港华南商务行名录》也有这一记录,地点仍设在中环昭隆街10号(10,ChiuLungStreet)。当时,利丰在港岛昭隆街10号购有一幢三层楼的物业,主要作为办事处及货仓之用。

利丰在20世纪20年代进入香港并不是偶然的。研究香港的历史学家,不少将1898年作为香港最终确立远东贸易转口港地位以及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的开端。这一年发生的两件大事,对香港的地位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第一件是香港地域扩展到新界。1898年6月9日,英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拓展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九龙半岛及附近200多个岛屿,即后来被称为“新界”(NewTerritory)的地区。当时新界拥有971.1平方公里土地及约10万居民,占领新界使香港的土地面积增加了11倍,人口增加三分之一,达到30万人。第二件是兴建贯通香港与广州的铁路动脉——九广铁路。九广铁路于1911年10月全线通车,使香港与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地区的交通运输更加便利。

从统计资料看,1898年,进出香港的贸易船只总吨位数为1325万吨,到1913年上升至2294万吨,增幅接近一倍。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香港的转口贸易一度陷于停滞。不过,战后,香港商人利用欧洲各国经济疲弱无暇东顾的时机,积极开拓远东市场,经济发展再度出现繁荣。1924年,进出口贸易船只总吨位数达到3547万吨,比战前最高纪录增加50%以上。1930年,香港首次出现官方外贸统计数字,当年全港出口贸易总额为3.57亿港元,进口贸易总额为4.55亿港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转口贸易推动了航运业、金融业的发展,而人口的急速增长,亦刺激了地产、酒店、零售百货以及其他各业的兴旺。

读书导航